首页 > 历史军事 > 承德围棋故事 > 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决一雌雄(37)

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决一雌雄(37)(1/2)

目录
好书推荐: 降魔专家 天魂至尊传 带着灵宠去修仙 深夜医馆 江湖史事 我是天道爸爸 学习会变强 我的梦里有个外星文明 我是演技派 起源心世界

在岳飞看来,攘外必先安内,如果不先清除内乱,则无法全力抗金、收复中原。

明朝中前期,面对蒙古瓦剌人的进扰,名臣于谦在《急处粮运以实重边以保盛业疏》提到:“臣等看议得,强兵以足食为本,攘外以安内为先。”

明末时期,明朝面对关外清军和关内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开始时是内外并攘,但是关内刚迫使农民军招安,关外清军就开始进扰,农民军复又反叛。

明军在松山之战惨败后,兵部尚书陈新甲上书崇祯皇帝,要求与关外清朝议和,先安内对付农民军,崇祯也有此意,但又不愿承担“议和”的名声,命令陈新甲秘密从事。

但陈新甲做事不周泄密,朝臣上书反对,崇祯不敢担当,于是杀陈新甲,罢议和事。

明朝丧失了最后一次延缓危机的机会。

两年后,明朝就在两线作战中亡于李自成,后人多认为这是没能贯彻“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反例。

明末清初抗清殉国名臣夏允彝称:“我之兵力每以讨寇,寇急则调边兵以征寇,东夷急又辍剿寇之兵将以防东夷。卒之二患益张,国力耗竭,而事不可为矣。”

近现代中国面临着双重危机。

一方面,帝国主义通过一系列侵华战争,通过商品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九·一八”事变不仅加快了这一进程,而目还陷中国于亡国灭种的危险之中。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入侵摧毁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使之一步步走向资本主义,形成了畸形的官僚资本主义。

所以,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步履蹒跚,进退维谷。

第一种危机说明,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一直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各阶级、阶层,除个别败类,都具有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立场。

第二种危机说明,传统秩序己经崩溃,新的秩序尚待建立,因而社会动乱不己,革命高潮连绵不断。

在这种情形下,统治阶级总是受到外敌侵略与内部动乱的双重威胁,不得不同时面临攘外安内的难题。

一般而言,能同时成功地“攘外”和“安内”,本是国家政权的正常使命;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软弱的中国统治阶级,既不能成功地“攘外”,也不能成功地“安内”。

他们在“攘外”与“安内”的两难困境中,往往“两害相权取其轻”,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美其名曰“攘外必先安内”。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在同时面临太平天国起义与英法联军的内忧外患的困境中,清政府曾坚决地同时“攘外”和“安内”,结果内乱未平却两度招致外敌兵临津京的惨祸,不得不“借师助剿”,对外妥协,对内镇压。

在义和团运动期间,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由于在废立皇帝问题上与帝国主义发生冲突,加上担心“丧失民心”祸起肘腋,盲目利用“义和团”,发动排外主义运动,欲“藉攘外以安内”,结果几乎招致亡国之祸。

这给其后的中国统治阶级以巨大的震撼,从此,近现代中国统治阶级再也不敢盲目排外轻言牺牲了。

蒋介石常说“攘外必先安内”这话,内容很多,此处略去。

李亚峰这样想,心里也满满的苦涩。

其实他错了,他绝不是被迫只能如此。

当然了,蒋介石也是认为他舍此别无他途。

他心里也曾预计到眼前这情况,所以说绝非没有思想准备。

在他看来,外面众人,都是明显的对手(敌人);过去,老白是第一大敌,今后可能会是吕红星和小金子。

他依旧觉得,外敌都不可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猎日传奇之刺魂 谍战:红鸾归巢 亮剑:我带李云龙打富裕仗 抗战之民兵传奇 穿越女尊之种田也幸福 抗战:我有无限援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