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承德围棋故事 > 第一千二百零五章、瀚明大厦(5)

第一千二百零五章、瀚明大厦(5)(1/2)

目录
好书推荐: 降魔专家 天魂至尊传 带着灵宠去修仙 深夜医馆 江湖史事 我是天道爸爸 学习会变强 我的梦里有个外星文明 我是演技派 起源心世界

“读书无用“实指书生无用,文人无用。

此论也是由来久矣。

试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载的,一千年前的五代时期的一些“妙人妙事“。

五代的国号是梁、唐、晋、汉、周。

除第一代以外总是后一个比前一个更古。

若再有第六代,那应该是殷商了。

不错,接下去的是宋。

春秋时的宋国据说是殷人的后代。

只不知赵匡胤取国号时是否考虑过这一点。

照国号看,这些国君应当是“信而好古“的。

然而不然,这都是文臣的主意。

后唐明宗即位时,有人建议自建国号。

这位皇帝问:“何谓国号“(卷二七五)他“目不知书。

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诲读之。

重诲亦不能尽通“(同上)。

这才“选文学之臣,与之共事,以备应对“(同上)。

选出来的便是翰林学士冯道。

他是历事四朝,历来挨骂的,当时却被尊重如圣人。

他官大,名大,其实不过是“以备应对“,起点咨询作用的无足轻重的人。

他自己也说:“我书生也。当奏事而已。“(卷二八七)

不过有时上上条陈提点意见罢了(《通鉴》里记了他的一些意见)。

后唐明宗是沙陀族人,不识汉字是不奇怪的。

刘邦、项羽是汉族人,也是著名不读书的。

后晋一位掌权大臣说:“吾不知朝廷设文官何所用。且欲澄汰,徐当尽去之。“(卷二八四)

胡三省在这下面的注中大发感慨说:“呜呼!此等气习自唐刘已为文宗言之。……非有国者之福也。虽然,吾党亦有过焉。“(同上)

他说的“吾党“就是“我辈“,指的是做官的文人。

他说不必怪武人(“夫何足责“),而怪文人自己,有点自我批评精神。

五代的后汉时,大官们曾吵过一架。

一个说:“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安用毛锥“

另一个说:“无毛锥则财赋何从可出“(卷二八九)这后一位是管财政的。

在他眼中,“毛锥(笔)“的用处也就是收税记账。

他不算是“文官“。

所以他同样“尤不喜文臣。

尝曰:此辈授之握算,不知纵横,何益于用“(同上)

因此他给文官的“俸禄皆以不堪资军者给之“(同上)。

俸禄大概是实物,不能军用的才给文臣,而且故意高估价值,实际是打了折扣。(“吏已高其估,章更增之。“)

除这个“毛锥论“以外,还有个理论。

后汉高祖任命的一位最高掌权大臣“素不喜书生。

尝言:国家府廪实,甲兵强,乃为急务。至于文章礼乐,何足介意“(卷二八八)

这实际上是孔子早已讲过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

国家有了粮食(廪实),有了武器(兵强),老百姓还能不听话信从吗

所以商鞅相秦,讲求耕、战。

可见所谓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

为什么武人不喜文士

为什么胡三省要文人自我反省

五代的后汉一位武官“尤恶文士。

常曰:此属轻人,难耐。每谓吾辈为卒“(卷二八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猎日传奇之刺魂 谍战:红鸾归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