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北京代课(9)(1/2)
相比之下,刘老师反而并没有读那么多围棋书。
即使是接触到各种围棋杂志,也都只是打打棋谱,不可能有时间浏览其中奇闻异事。
他自称,自己棋力真正进步,是得益于专门精研死活题。
前前后后大概一共八千多道死活题,解得滚瓜烂熟,自感研究得非常透彻。
他这么一说,俩人都无言以对,顿时同意了人家的说法。
小蔡也研究过死活题,但那还是学棋之初,看看题目,解得开更好,解不开就翻看后面的答案;这样研究,效果怎么能跟人家比?
而李铁如一开始就没有在哪一方面进行专门针对性研究,都是浅尝辄止。
打棋谱晕头转向之余,往往更多时间就会沉迷于其中那些有趣的文章、故事之中。
这样看来,人家那句“你们也没下过功夫”的评价,并非完全没道理。
非要说是没下过功夫稍微冤点,“涉浅水者的鱼虾”更合适些吧。
实际上,那么评价都是非常过分的。
小蔡和李铁如十分失落,很是茫然。
但他们当然不明白,人家刘老师真没有过于轻视他们,更没有贬低他们的意思。
实话实说,刘老师、何老师他们这些年龄略小几岁的高手,严格来说与小蔡他们并非“同一代人”。
他们之所以成为了业4、业5甚或业6高手,确实是因为下过很大功夫。
再进一步明确,他们应该与承德市的李健、张超、余文龙等那波人一样,都是八十年代初之后,各地精挑细选出来,由各地体校专门进行统一培训的棋童。
所以,他们年龄都比较小,但学棋却比较早。
他们开始学棋时,都还是只有十余岁的少儿。
他们是科班出身,都有专门老师负责教导,普遍基本功比较扎实。
而且,他们也是经过大浪淘沙一般的残酷淘汰,在各地体校坚持下来的,也都是大批同龄人里面的佼佼者。
换句话说,这些人其实才是“正规军”,是精锐;小蔡他们,包括老孟在内,都不过是野路子杂牌军。
言归正传。
无论如何,学习兴趣都与荣誉感、成就感密切相关。
再说白了,成王败寇或者适者生存在这里很大行其道。
话说回来,刘老师更是感慨自己,下了那么多功夫,也不过只是个业4而已。
小蔡、李铁如他们这样的实力,应该说正好是承上启下的。
业余初段以下的绝大部分围棋爱好者,应该统称为初学者。
虽然说他们中大部分人,棋龄也都有二三十年之多,但懂得的围棋知识、技能都很浅。
假设我国一共有二千万围棋人口的话,这些人绝对占去百分之八九十。
而业余初段以上到业余3段之间,这部分人估计有总数的百分之十几。
他们肯定不能算初学者,又不能算高手,应该称为好手。
而业4及以上,估计最多能占总数的百分之五,统称高手吧。
业4可称之小高手,业5、业6可称之高手,业6以上可称大高手。
这就是说,小蔡和李铁如二人正好还不够高手水平;小蔡算顶尖好手吧,比高手层次仅有一线之隔。
但这层窗户纸,绝不是那么容易捅得破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