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1/2)
“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从事”,又载,“并州刺史段颎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
董卓曾在凉州刺史衙署和司徒府里面担任“从事”和“掾”,这两种职务都是高级军政长官的办公室工作人员,虽然董卓是因为能打仗才被推荐任职的,但他既然在办公室工作,平时就免不了要经常处理很多文书往来的事务,没读过书、没点文化是肯定胜任不了的。
而且按照当时的惯例,从事、掾等属官一般是从士大夫家族中选任,因为当时的基层社会基本上控制在世家大族手里,只有他们的家族成员才能确保政府的政策能贯彻落实到基层社会。
而这些士大夫家族的子弟通常是要读书接受教育的。可以参考大家比较熟悉的曹操的情况。在曹操的司空府和丞相府里,担任过从事或掾的有崔琰、王朗、陈群、王粲、刘晔、毛玠、贾逵等人,无一例外都是世家大族出身的读书人,那些行伍出身、没读过书的于禁、乐进等人只能当军司马、帐下吏,但绝对不可能进入曹操的幕府担任从事或掾。
董卓当过羽林郎、州从事、司徒掾,这些都是汉代士大夫常见的任职履历。特别是董卓能够当上司徒掾,那是很不简单的事。司徒是三公之一,是东汉时期的宰相,董卓进入司徒府当司徒掾,就好像现在在国务院办公厅或者总理办公室工作一样,足以吹牛一辈子了。
董卓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经历,原因就在于他是汉代士大夫队伍中的一员,是学过儒家经典的读书人。
董卓之所以会给人留下一介武夫的印象,那是因为他长期在凉州与羌人交往、作战,养成了粗犷、野性的生活作风,在士大夫中属于特立独行的另类。
二、董卓懂兵法,有一定的军事理论水平
董卓虽然读过书,但他并不打算按照一般士大夫举茂才、举孝廉的套路进入仕途,而是选择在边关打仗立军功。
他最先是跟随名将张奂到并州讨伐反叛的羌人,后来又到凉州与羌人、匈奴人作战,还打过黄巾军,汉灵帝时,董卓与皇甫嵩等六路兵马征讨边章、韩遂及先零羌,《三国志·董卓传》载,“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屯驻扶风。拜前将军,封斄乡侯”。
事实证明董卓的选择很合乎他的豪爽性格,董卓的确很能打仗,不但实现了大多数读书人可望不可及的“封侯拜将”的梦想,而且练出一支特别能打的部队,为他以后夺取朝廷大权打下了基础。
董卓打仗不光是靠经验,有迹象表明,他的兵法造诣也很高。《后汉书·皇甫嵩传》载,汉灵帝时,凉州有个叫王国的人起兵造反,叛军向长安进军,包围了陈仓县,董卓和皇甫嵩同时奉诏进兵讨伐王国。
董卓向皇甫嵩主张:“智者不后时,勇者不留决。速救则城全,不救则城灭,全、灭之势,在于此也。”在王国攻打陈仓失败后,皇甫嵩要追击,董卓表示反对说:“不可。兵法:‘穷寇勿追,归众勿迫。’今我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