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1/2)
从董卓在历史上的一系列表现来看,他很有政治眼光和政治见识,不是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
董卓主动迎接汉少帝,董卓之所以能够主宰朝政,是因为他在大将军何进被杀、袁绍兄弟屠杀宦官的政局混乱之际,接到了逃出宫外的汉少帝,从而掌握了朝廷的控制权。
当初,何进为了迫使何太后同意其除灭宦官,召来了好几支地方部队,并非只有董卓一支。《后汉书何进传》载:“何进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泰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
可见,除了董卓以外,何进还召来了王匡、桥瑁、丁原等几支部队,均驻扎在洛阳周边。在外戚集团垮台、皇帝被宦官劫走的情况下,谁的部队能够从宦官手里夺回皇帝,谁就能取得左右政局发展的主动权。
第一个接到少帝的人,偏偏是董卓。为什么?按照《后汉书》的说法,“董卓远见火起,引兵急进,未明到城西,闻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
可是,在洛阳周围的部队那么多,为什么丁原、桥瑁、王匡等人都没有看到“火起”,只有董卓的部队看到了呢?董卓“闻少帝在北芒”,他又是听谁说出这么准确的消息的呢?
要知道,董卓在何进被杀之前是驻军于洛阳城西的上林苑,而汉少帝一行出洛阳城后是朝着东北方向去往小平津,董卓在大半夜从城西跑到城东北,自然是掌握了相当准确的情报,否则怎会平白无故率兵绕城半圈?
原因就在于,第一,董卓在宫廷内部有线人为他提供情报,这个线人很可能就是他那个在宫中担任奉车都尉的弟弟董旻。第二,董卓的政治敏感性很强,政治站位很高,他收到董旻传来的宫廷发生政变的情报,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他一边指示董旻继续关注事态发展,一边动员军队做好随时出兵的准备。
因此,在接到汉少帝出城前往小平津的情报后,董卓能够带领兵马从城西追到城东北,这种高效的决断力和执行力是非常惊人的。
董卓敏锐的政治意识,一方面是他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历练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他在自幼的读书学习中培养起来的。
董卓能够在何进召集的各路兵马中抢到先机,脱颖而出,这就是董卓的本事,不服不行。同样统领兵马在洛阳附近的丁原、王匡、桥瑁等人就没有这样的本事。
董卓改变了东汉王朝沿袭秦和西汉的传统,实行以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为宰相的制度。但到了东汉中后期,外戚擅权专政,权力落入了专由外戚担任的大将军手里,三公被架空,只是空有崇高的地位和待遇,没有实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