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河南大灾(1/2)
“在卧龙谷里再挖三个石窟,全部建成粮食仓库。”这一次徐有进贩出的货物,除了购买必要的原料物资,按照陈龙的吩咐,利润全部变现成了粮食,小麦、玉米、高粱小米、稻谷......只要是人们能吃的,陈龙全要。
粮食在未来的几年里,都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从1941年下半年开始,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中原地区就会经历一轮轮的自然灾害:旱灾、水灾、雹灾、蝗灾和兵灾,接连而至,造成了1942-1943年中国的大饥荒,而这其中,河南又因其恶劣的抗战环境,灾最为严重。后世电影《1942》就是讲述这一段凄惨的历史的,仅河南一省,111个县中有96个县受灾,其中灾严重的有39个县,受灾总人数达1200万人。大约150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约300万人逃离河南。
白骨露於野,赤地无生机;人命如草芥,千里无人烟。草根吃尽,树皮扒光,卖儿卖女,易子相食;千里逃荒,沿路尽是饿冻倒毙的路倒,凄惨之状非笔墨能尽书。
这就是逢乱世的悲哀!
陷落在这样的时代,动无着的社会,人命真的只如草芥,随波浮沉,听天由命罢了。稍微一点风吹浪打,那就是个家破人亡,死无葬之所的结果。
不得已,蒋鼎文不得不放弃准备已久的“豫北会战”,阎锡山的反攻计划也被叫缓。面对泼天的天灾,前线部队不得已撤退,让出占领区,把灾民甩给本人。可沦陷区的灾同样严重,军没有主动放粮的记载,伪省府也无力救灾。灾民一样的呼告无门,苦苦挣扎求生。
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个人的头上,那就是一座山!
然而,此时的河南已经是水深火,哀鸿遍地了!
随后,中央派张溥泉和张厉生前往河南调查。9月16,李培基迫于中央压力,正式成立河南省救灾委员会;9月28,李培基正式发表讲话,提出“今后本府决定将救灾一项,定为中心工作。”此后,整个河南省政府的运转,即彻底转入救灾模式。王曲军事会议上,中央直接减少了河南的军粮配额,并立即从陕西开始向河南运粮。
军粮供应使国民政府河南驻军与当地政府的矛盾激化。1942年1月,蒋介石作出人事调整,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与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办公厅主任蒋鼎文对调职务,汤恩伯升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蒋鼎文、李家珏等河南军方高层均曾向重庆报过灾,但河南省政府方面则一直瞒报灾。军、政双方的这种分歧,在1942年9月的西安王曲军事会议上发生了正面冲突,蒋鼎文当面怒怼李培基,河南旱灾灾才为中央政府了解,开始减免军粮配额。
第三,即是政府救治不力,甚至地方政府还隐瞒灾,通货膨胀,致使民不聊生,是为人.祸。当时主政河南的是河南省主席兼保安司令李培基,他隐瞒灾,迟迟不向中央实报灾,导致国民政府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灾,政府向这个地区所征的实物税和军粮任务不变。而实质此时河南根本就难以完成军粮任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