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幕末的对外贸易情况(1/2)
扶桑幕末的对外贸易情况
(数据部分来自麦克莱恩的《扶桑史》和安冈昭男的《扶桑近代史》,其它来自论文和网上资料。)
在1859年开埠之前,岛国的贸易对象是兰国、高丽和唐人。
1858年签署《安政五国通商约定》后,根据约定,安政六年六月二日(1859年7月1日)起,长崎、神奈川(横滨)、箱馆对外开埠。
因为当时的幕藩体制缺乏管理,加上幕末动荡导致的资料遗失,因此对外贸易数据很是零散——要到1868年之后,数据才翔实起来。
扶桑的出口的拳头产品以生丝、茶叶、蚕种和海产品为主,而进口商品中除了棉纱、棉织物、毛织物外,武器、舰船和机械工业制品所占比重最大。在贸易对象国中,当时世界的头号强国英吉利所占的贸易份额具有压倒多数。
横滨迅速成长为扶桑第一大贸易港,从横滨进口的商品占到全国的百分之八十强。
这里要特别提一句,从单项上看不出来,但实际上,粮食出口一直占据了很大比例:
万延元年(1860年)闰三月,幕府发出了《五品江户回令》,命令主要输出品为杂谷、水油、蜡、吴服(丝绸)、生丝等的五个品种,这些禁止直接由产地送往横滨,必须经由江户的问屋对洋商进行统购统销。
杂谷呢,其实就是稻米为主的粮食。
也就是说,当时扶桑的粮食也是大宗输出商品——这个也能理解,后世什么有名的大米等农产品,不也是很受外商的欢迎么。而且当时中华因长发之乱动荡,粮食价格高企不下,操作好了,普通粮食也是有利可图的。
其它扶桑输出产品中,茶叶和生丝、丝绸的大量出口,同样是受到中华的影响:
1856年—1860年的亚罗号战争,1851年—1864年的长发之乱,导致中华的这些商品输出减少。
作为替代方案,西洋诸国开始从扶桑加大采购。
另外呢,这也和欧罗巴大陆的养蚕业受到重创有关:
1860年代,欧洲大陆的蚕疫病横行,其中在佛兰西和撒丁最为严重。这场蚕疫病,曾经使佛国的三千六百个市长、议长、及养蚕者上书上议院求助,可见当时之严重。
据说最严重的时候,佛兰西每年因蚕病要损失1亿法郎——大约是400万英镑,1860年代的400万英镑欧!
解决这个问题的,是佛国科学院院士巴斯德,1865年7月他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之后找出了病因——某种细菌,因此他被尊称为“欧罗巴蚕医生”。
可是呢,扶桑这样的好日子很快就结束了——生丝、丝绸和茶叶的高昂价格很快一去不复返:
亚罗号战争、长发之乱的结束,使中华开始恢复这些商品的出口。
而更要命的是,1869年欧罗巴大陆的养蚕业开始恢复元气,而天竺的茶叶也成了气候。
1857年-1859年天竺反抗英吉利失败后,茶园开始普及。
19世纪50年代以前天竺植茶业还处于萌芽时期。但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英人开始才当地纷纷投资兴建茶园,掀起了第一次种茶高潮。
天竺的第一个茶叶公司成立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英人殖民者把除了查布瓦茶园以外的很多茶园出售给该公司——查布瓦茶园不卖,是因为华人经营的好。该公司在1852年售茶获利,消息传开引起轰动。
1859年后,英人资本大规模进入天竺,除了重点经营棉花种植外,相当大一部分投人种茶业,使新的茶园纷纷涌现。
因此呢,在1867年倒幕达到高潮的时候,扶桑的对外贸易已经开始露出颓相——对外贸易额增加了,获利却开始减少。
1868年成立的维新官府则更倒霉,1870年,扶桑的贸易逆差是其19世纪的最高峰!
其实呢,岛国的第一次贸易逆差,也就是入超,发生在1867年。据资料显示,当年逆差为960万美元左右。
然后挣扎了一下,1868年是稍稍出超,接下来就在入超的地狱里狂奔,从1869年直到1882年才稳定为出超——当然,这十三年里有一年例外,1876年稍稍出超。当年扶桑与高丽签署了《江华约定》,贸易额增长从邻居哪里占了些便宜。但此后没有根本改变入超的局面。
所谓入超,就是要净付钱给外国。所以呢,1882年前,扶桑基本上就是西洋诸国的原材料提供方和工业品倾销地。
持续流血多年,之前又不是啥富贵之家,因此扶桑老百姓的日子不行,也就顺理成章了。
可问题是,1859年开埠到1867年第一次入超,扶桑当时卖原材料挣到的钱,却被轻易浪费了,以致浪费了宝贵的发育机会:
1,扶桑当时建造了一些西洋产业,但是呢,以军械厂、船厂为主,没有转化为生产基础。
而且呢,安政六年(1859)六月二十日,幕府颁布了允许幕府旗本、大名及其陪臣购买枪炮的政令。这造成大量的金钱被用来从洋商手中购买军械。
这个也不好置评,毕竟扶桑难当头,这先军为主的策略,后来的维新官府也没改弦易张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