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附灵阁(1/2)
走入大殿,林浩并没有看到什么华丽的陈设。和想象中的气势恢宏,金光灿灿的殿堂不一样,这里显得十分地古朴且自然。
这让林浩联想到了另一种地方—-—宗祠。
没错!就是宗祠。
就连这四处的陈设,不是黑木椅,就是红木桌,整个布置以及规规矩矩的大小厅殿,整个给人的第一感觉就十分的沉重。
而在大殿正中,挂着一个牌匾,上面书写着“附灵阁”金灿灿的三个大字。每个字,没一个笔画,都像是用剑刻出来的一般,棱角分明。
而且,更让林浩震惊的是,自己隐隐在这三个字上面看到了剑意。
要知道,这剑意可不是简单的东西,之所以林浩也听说过剑意,倒是因为其本身也即将接触到剑意的边沿。
所以,那日在与阮天南分-开之前,阮天南便粗略地为自己讲了一些关于剑意的常识。
剑修练剑,本来就不可能是单纯的一套一套的剑法练下来,不然整个剑修世界大大小小剑法没有百万种,也得有十万,如此漫无目的地练下去,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而当初也说过,林浩的剑术层次,已然到了每发出一招,都能媲美玄阶中品甚至上品剑法的层次。实际上,这个形容还不是很恰当。
之所以这么说,是林浩在剑术上的修为,已然跳出了每一本剑法的本身,用剑修当中的说法,就是“不拘泥于剑招”。
也就是说,林浩现如今每施展一击剑招,不用一板一眼地按照剑法当中的招式,依样画瓢,而是已经掌握了临战随机应变的能力。
就好比,本来对手漏出的破绽是在腰间,而“一叶报秋”这一个招式,在《秋叶剑诀》当中的描述,就类似于一剑封喉。也就是说,如果用“一叶报秋”这一招,攻击的便是对方咽喉处。如此下来,若是完全按照剑谱上所描述的,在这种情况下,显然不适合用处这一剑。
而以林浩此时的剑术境界,便是既然林浩想用这一剑向敌人发起攻击,便用,即便对方只漏出腰间的这一处破绽,林浩也能自行做出调整。
以此种方式施展出来的招式,虽然说也应当叫“一叶报秋”,因为,这一剑依旧有这一招式的影子,但是,却与书中所描述的已经有所区别。
然而,即便是对手在发现自己的这一剑所指的目标,是其腰间破绽的同时及时作出调整,而因此将原本胸-口处的防御撤去之时,林浩也能在自己以及发起的这这一记攻击的末端,及时作出调整。
而最终,无非就是做到剑无虚发,招招中敌。
当然,想仅凭这一剑便直接打败对手,那是不可能的,毕竟这还要看对方漏出来的破绽是不是其要害处。
而这便是不在拘泥于剑招。
当然,林浩之所以进步如此之快,一来,是有阮天南这段时间天天陪着练剑的缘故,二来,则是轻影步的功劳。因为想要给动招式,首要条件便是足够灵活与敏捷。
而当剑术达到这一个境界之后,再往下的修-炼,便是剑意。
所谓剑意,其实也很简单,那便是“以意入剑,以剑化意。”
当然,如此精辟的形容,不是林浩所领悟出来的。这只是当初阮天南在为林浩讲述剑意时,对剑意的描述。
而像剑意这种东西,也并不是别人一讲就能学会的,跟多的还要靠个人自己领悟,还有就是,不断地练剑,以此寻找契机。
因为,实际上每一套剑招本就都是由刺、劈、挂、撩、抹、绞、点、崩等等剑的基础动作,在加上某种或者多种剑意而成的。
而想要领悟剑意,最常见也是最实用的方式,便是从每一本剑诀的招式当中,去领悟其中的剑意。所以,想要练出剑意,便需要不断练剑。
这听起来像是无休止且漫无目的的重复,但这本就是每一个剑修的路,想要不断进步,就得不懈地练习。就好比现实生活,那些真正成功的人,别人都只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表面,但又有谁知道,实际上他们之所以能如此,便是在不断地学习当中进步,即便是有了一些成就,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还捍卫成功的果实?
而且,实际上每一个人的生,都是在不断的重复当中走向终点,只是没有察觉罢了。只不过人们所重复的,可能是工作,也可能是个人的爱好或者恶习,而剑修们出此之外,便还有功-法以及剑法罢了。
毕竟,剑修也是人,只不过走上了修-炼的道路,选择追求更强大的权利或者实力。
言归正传,此时,林浩站在这大殿门前,还没来得及走进这大殿,在看到对面那牌匾上“附灵阁”三个大字之时,便被其上蕴含的气息给震住了。
这分明就是剑意!
而且,这上面不知一种剑意,这分明是由很多剑意糅合在一起而成的。
给人的感觉,就是完美与真实。
就好像,这三个字当中,想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而且,是一个十分安逸与祥和的世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