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皇兄何故造反? > 第535章 我不理解

第535章 我不理解(1/2)

目录
好书推荐: 武当熊王 春秋白氏传 苟到无敌才出手 诸天女神大拯救 我的妹妹超会搞事 幻魔启天 大宋新朝 某仙界的次品商店 攻略美女上司 穿成八零异能女

第535章 我不理解

朱祁钰坐在御座之上,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

诚如内阁诸人所猜测的,这场朝会,就是给内阁的一颗试金石。

舒良他是必定要保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前世的金刀案,给了他太深刻的教训,自己手下得力的人,哪怕犯些忌讳,该保也是要保的。

何况,这件事情本就不难。

症结无非就在于太上皇不肯归京,此事需要有人来担责而已,既然如此,是舒良还是刘永诚,都无所谓。

朱祁镇在土木祭奠时的突然决定,的确有些让朱祁钰措手不及,但,正如他那一日跟吴太后所说的一样。

大势在我!

时至今日,他已经有了应对这些变故的足够的能力。

所以,反手一道太子出阁的奏本递上来,自然有人比他更着急,让朱祁镇回京。

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舒良不必上殿,在后宫躲上两个月,一切自然风平浪静。

但是,从朝局考虑,他还是让舒良出面了。

倒不是说,要让他在群臣面前解释什么,而是,朱祁钰给内阁的这个考验,需要舒良帮忙。

刚刚的整场经过,朱祁钰都看在眼中。

对于内阁给出来的应对,他只能说……勉强及格!

尽管如今内阁的几个大臣,应该说已经尽了全力,给动用关系的动用关系,该亲自上阵的亲自上阵。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场质询之所以最后能轻拿轻放,最主要的,还是舒良自己早就准备好了说辞。

或者换个说法,舒良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给自己留下了后路。

虽然说,没有内阁的活动,舒良可能连上殿自辩的机会都没有,这些清流科道根本就不会听一个“奸宦”的“狡辩”。

但是终归,现在的内阁,还无法完全承担起调和内外的责任。

什么时候,他们能够不像现在这样一盘散沙般的行动,能够不用舒良上殿,也能平息外朝的舆论,那么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内阁的职责。

不过,这中间牵扯到的因素过多,也不能全怪内阁,所以勉勉强强,朱祁钰便算他们过关。

轻轻的点了点头,天子玉音垂下。

“舒良行为逾矩,言辞不当,罢去东厂提督之职,交内廷杖责二十,遣去坤宁宫侍奉,陶瑾,耿九畴二人,察查不实,上疏不谨,各罚俸三月,下不为例。”

虽然早就知道了结果,但是,天子对舒良的惩罚,也的确有点轻,底下群臣忍不住又掀起了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然而这个时候,天子的口气却轻微转冷,淡淡的道。

“至于甘肃镇守太监刘永诚,无旨擅离驻地,甚失朕望……”

“锦衣卫何在?”

于是,大殿外头,迅速涌进来一队十人左右的锦衣卫小队,为首者一身张扬的飞鱼袍,正是锦衣卫指挥使卢忠亲至。

“即刻去诏狱当中,将刘永诚提到午门之外,杖毙!”

话音落下,殿中迅速静了下来。

一帮老大人们,尤其是那些御史言官,都沉默了下来。

他们预料到了,天子会对刘永诚重处,但是,却没想到,天子竟然一开口就是杖毙。

擅离职守,罪重至此吗?

要知道,在此之前,朝廷也经历过诸多风波,但是,始终没有人因罪被杀,至多不过是夺爵罢官,罚俸禁足而已。

这些御史们,虽然叫嚣着,要将舒良明正典刑。

但是事实上,他们也从未想过真正要舒良的命。

毕竟,那可是内臣当中有数的几个大珰,地位怎么说,也堪比外朝的部院大臣。

所以,他们觉得最后最重的惩罚,就是将舒良和金英一样,贬的远远的,一辈子再也回不了京师,如此便足够了。

结果现在,阴差阳错,舒良被轻拿轻放,反倒是刘永诚即将丧命。

虽然说,刘永诚在内宦当中的名声不算好,但是,他总归是镇守甘肃多年,屡有战功之人,哪怕是个宦官,也不由让他们生出一丝兔死狐悲之感。

有东厂珠玉在前,锦衣卫自然也不甘落后。

卢指挥使领旨之后,干净利落的退出了大殿,不用说,已经去提人了。

朝班之中,有好几个大臣,都露出几分挣扎的神色,似乎想要为刘永诚说两句话。

但是,到最后,也没有人站出来。

打压宦官,是文臣的共识!

虽然说刘永诚很可怜,但是,他到底是个宦官,天子要处置宦官,没有文臣插嘴的份。

何况,他们刚刚如此义愤填膺的要处置舒良,如果这个时候为刘永诚说话,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若是再被人借题发挥,说他们当中暗中结交地方镇守太监,更是引火烧身。

于是,最终,殿内还是没有人出言。

就这么沉寂了半晌,陆陆续续又有几个大臣出列奏事。

其中,甚至有关于东宫讲师的人选,但是,老大人的心思,却已经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

不过这也正常,东宫的讲师要求苛刻,基本只能从翰林院里面选。

所以,跟普通的官员们没有关系。

至多就是高层的老大人们,看想要提携谁而已。

于是,最终确定下来的人选是,《皇明祖训》和《御制帝训》这两本书,由内阁大臣轮流为太子讲读。

《大学》《中庸》《孝经》这几本经典,则是选择了翰林院中资历久,学识足,最重要的是,曾在国子监任教,对教导学生颇有心得的翰林侍讲,倪谦。

不过,让众臣有些意外的是,最后的,也是最基础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几本书,最终中选的人,竟然是谁也不看好的翰林编修,万安。

至于理由,也很不可思议。

据说,是宫中的圣母皇太后给的建议,觉得万安仪表堂堂,定能教好太子。

本来三百千这种启蒙读物,也就没什么难度,翰林院谁都能讲。

如今,孙太后既然传了话来,内阁自然也就不会拂了这个面子。

毕竟,太子出阁这件事情,已经将孙太后得罪了一遭了,这个时候,没有必要再惹她老人家。

太子殿下的课业,就此便成了定局。

然而天子却迟迟没有要散朝的意思,无奈之下,各部的郎官只得将准备写在奏本里头的,原本没有必要拿到早朝上讨论的小事,都一一呈报上来。

就这么过了小半个时辰,有内侍从殿外走进来,紧接着,锦衣卫指挥使卢忠大步进殿,拜倒在地道。

“启禀陛下,臣奉圣命监刑,内宦刘永诚,受杖一百四十二,现已毙命!臣前来复旨,请陛下查验。”

说着,卢忠一挥手,有几个锦衣卫抬着担架进殿。

架子上的人,早已经断了气。

群臣扫了一眼,皆忍不住感到有些眩晕。

一百四十二杖,会把人打成什么样子?说是血肉模糊都是轻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猎日传奇之刺魂 谍战:红鸾归巢 亮剑:我带李云龙打富裕仗 抗战之民兵传奇 穿越女尊之种田也幸福 抗战:我有无限援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