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MTV(1/2)
珠江放下唱机摆臂,唱针在唱片的音槽上划动起来。
低沉的合成器展向我们现了一个庞大的场景,足够渲染之后,吉他手漂亮的快节奏切弦开始撩动你的心绪;贝斯的低音、鼓手的鼓点逐渐融入,合成一股强烈的奔腾之势向压了过来,好像海滩上慢慢逼近的巨浪,所有一切就是等待主唱波诺(bono)穿透力的嗓音;当他的声音传来,多数人已经被完全点燃了。而这才是整首歌的开场——《wherethestreetshavenoname》(无名的街道)通过珠江两台大功率的音箱犹如泰山压顶,那现场感的音效会让你觉得心脏都快要破裂,自己就像热锅上的黄油块,快要化了……
我明白了为什么有发烧友这个群体:声音已经不是一个物理现象,也超越了一个载体的范畴,俨然成为一种信仰,一种本质,一种直通灵魂的feel!我的心脏好像又被雪莉的手拍了一下。
听完了u2的摇滚,珠江又给我们听了些古典作品。他认识很多外文书店的人,这也为搜集唱片带来便利。光和他很有交流,而我这个“古典盲”只顾着看他的设备。经过刚才神圣般的洗礼,我决心要买一台唱机。
珠江和光的唱机都是national(松下),当我问他要买什么品牌时,他没有犹豫:“就买我好了。”
我一楞,才想起国内唱机的第一品牌“珠江”。珠江说入门级这牌子足够了,三人都笑了起来。
最后说起欧美最新流行的磁带,进口和引进都太滞后(好多年),但歌迷们总有自己的办法。比如拷贝带的交流。
珠江说:“前一阵我刚去过上海,那里已经有拷贝卡带的买卖交易,都是最新欧美的卡带,要啥有啥。价格八元起步,通常十几元,如果是‘尖货’(当红热卖的明星专辑)则要二三十以上。”说着从地上的纸箱里翻了翻,拿出几盘封套为黑白复印的拷贝带。
光眼睛一亮:都是流行和摇滚大牌。珠江主听古典,而对音质要求很高,故而拷贝带数量不多。但我很感兴趣,我长时间处于“摇滚饥饿”状态,拷贝带拿来就能听,内容又合我意,当下要求珠江方便时带我去一趟。他满口答应。
当晚还从珠江处借了一盘欧美mtv录像带。mtv(musictelevision)也称音乐电视(录像),在当时是个新生事物。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有线电视网开了档新栏目mtv,内容都是精选的优秀流行歌曲为主,配以电视画面,制作精巧,新颖的形式很受市场青睐,收视率直线上升。之后,英、法、日、澳等国家的电视台纷纷效仿,并为mtv的制作定型:即用最好的歌曲配上最精美的画面,使原本只是听觉艺术的歌曲,变为视觉和听觉结合的一种全新的艺术样式。
两天后,我叫了和光、囡宝、山姆等人,在我家客厅看了这部翻录在万胜(maxell)空白带上的片子。里面有滚石乐队(therollingstones)、大卫·鲍伊(davidbowie)、r.e.m(快转眼球)、zztop、邦·乔维(bonjovi)、惠特妮·休斯顿(whitneyhouston)、瑞克·艾斯利(rickastley)、香蕉女郎(bananarama)等当红大牌明星云集的杂锦曲目,可谓大饱眼福。
彼时听歌看片都不是容易的事,听歌要磁带、录音机合体;唱片更是复杂,唱片、唱机、功放、音箱缺一不可;看录像也是如此,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齐全方可,且要统一制式。不像而今凡是、诸如,一只手机搞定一切。那样繁复麻烦之中却增添了一种仪式感,这种仪式感能让音乐更动听,画面更美丽。
人们就是如此,在得到的同时,定会失去什么;在失去的时候,又会得到些什么。
mtv传入中国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前没有机会,这次是我第一次看,立刻被震惊到了。音乐有了恰到好处的画面支撑,能给人音乐之外的感染力,激发内心的感悟,绝对是锦上添花的举措。
我深感意外的是,最令我震惊的一点居然与mtv本身无关:不是动人的歌曲、高超的技巧、华丽的画面——而是外国人歌唱时脸上表露出来的轻松自如,那种天然的自信、自由、自在的表情,这与国人万人一面的情况天壤之别。
这些年我所做的不正是愿成为这其中不同的那张面孔吗?我想。
一部mtv触动了我的心灵,看到中国与主流世界的物质差距之外的精神差距。
周五阳光不错,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单位里枯黄了一季的草地已获得了新生,玉兰花也吐了花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