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 卢瑟福原子模型(1/2)
汤姆逊认为原子的形状是密集的,是质量均匀分布大小为1埃的球。
卢瑟福跟威尔逊做了一个实验,就是看看原子的真正形状是怎样的。
而想要知道看不到的原子的形状,就需要一个特殊的办法,那就是撞击法。
所以在1911年,卢瑟福用粒子轰击金箔,基于这个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
1917年他通过分裂原子的实验发现了质子。
卢瑟福对实验结果感到不可思议,觉得好像你用一颗15英寸大炮去轰击一张纸而你竟被反弹回的炮弹击中一样。
卢瑟福认为汤姆逊的理论是错误的,提出了卢瑟福的模型。
卢瑟福对波尔说:“自打我们发现原子以来,我们有没有考虑过他们会有寿命?”
波尔说:“如果每个原子又寿命,那它们就不稳定,但是它们死亡之后会是什么样子的?”
卢瑟福说:“当然就不是他们本身了,就变成另外一种东西了。”
波尔说:“这倒是有意思,那我们对他们的生与死一定要弄清,生存的时候是在维持一种动态的稳定性,而稳定性无法维持了,就会死亡,我可以这么说吗?”
卢瑟福说:“没错,可以是这么想的。”
波尔说:“那重的粒子无法维持自己的稳定性而变成轻的粒子,轻的粒子会变成更轻的,最多是不是大家都会变成氢原子。所以宇宙里氢元素才会是最多的,其次是氦。”
卢瑟福说:“你想的草率了,搞不好不稳定的话会变成重的,会原来越重,大家都会变成重的东西。”
波尔说:“听着有道理,但也不像,或许是要变成某个重量的特定的元素,那个元素不会在死亡了,而是最稳定的元素了,比如铁或者金这样的元素。”
卢瑟福说:“是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