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太祖赋诗黄鹤楼(2/2)
“牧斋。”
听到太上皇如此称呼自己,钱谦益受宠若惊,连忙上前,口称不敢。
“你在江南时,可认识一人,”
钱谦益一头雾水,他在江南认识的人没有八百,也有一千。
刘招孙也不和他卖关子,开门见山道:
“朕听闻,明国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袁临侯(注释1),是个忠直之人,袁临侯为官清廉,和他本家袁崇焕一样,杀伐决断,堪当大任。天启二年,他被同僚构陷下狱,九死一生,如今南明将亡,江北诸将,望风而降,只有他还在九江固守,说了这么多,朕是想说,朕有心收服此人。”
“如此人才,杀了未免可惜。”
钱谦益沉默片刻,低声道:
“陛下,臣与袁继贤乃是进士同年,往年在南京时,诗文唱和,颇有些交情。”
“陛下是想让臣去九江劝降袁继贤吗?”
自从移居辽东,江南名士钱谦益,已经很久没有坐过船了。
若是让他去九江当水客,一路舟车劳顿不说,搞不好到了九江,就会被袁继贤直接扔进江里。
而且,眼下左良玉盘踞长江,各条航道都不太平,万一船被明军击沉,他落了水,暮春时节,江水还是很凉的。
太上皇自然不知道钱谦益在想什么,摇头道:“何须大学士亲自去?我乃天朝上国,南明不过一隅之地,大学士去当说客,不是自降大齐身份吗?”
“先生只管照朕的意思,给他写一篇书信,朕再派人送去九江便是。”
这时,身后的张溥忽然开口道:
“陛下,臣以为不妥,大齐虽大,但既是劝降,礼制不可缺失!袁临侯,人杰也!怎可轻待?派一贩夫走卒,县令裨将,如何能彰显陛下周公吐脯之心?”
刘招孙呵呵一笑。
这张溥,简直是康应乾转世,为争权夺利,可以不择手段,连他恩师都不放过,非要把钱谦益往火坑里逼。
也罢,就让张公子历练历练吧。
太上皇笑吟吟望着张溥:
“言之有理,派一无名之辈去九江,确实有失礼节,那便让张大人与钱牧斋携书信同行,以显朕求贤若渴之心。”
张溥:······
刘招孙正色道:“刚才不是口口声声推陈出新吗?便把推陈出新的事情如实告诉袁公。”
太上皇所谓的推陈出新,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大齐近期对政治制度的进一步调整。
具体说来,在新占领的湖北中南部,允许部分恢复明代制度,允许科举,允许恢复私产,允许富户娶妾·····
“带上几个投降的湖广士子,让他们现身说法,告诉袁临侯,朕在湖广,绝非滥杀无辜,各地都按大明规制,没有什么改变。”
“最重要的是,”
刘招孙强调道:
“让袁临候和其他明国官员知道,朕和朕的大齐军民,不是鞑虏,更不是洪水勐兽。”
注:
1、袁继贤(1593年-1646年),字季通,号临侯。宜春人。明代大臣。天启五年中进士,授行人。崇祯三年,升任御史,监考会试,崇祯七年任山西提学佥事,崇祯十年,任湖广参议,分守武昌,率兵平定水贼于兴国。兼任湖广佥事,分巡武昌、黄州,击败老回回、革裹眼等七大部于黄陂、黄安,筑城黄冈。崇祯十五年出任兵部,驻节九江,总督江西、湖广、安庆、应天等处军务。义军攻陷武昌,左良玉拥兵东下,袁继咸前往芜湖,说服左良玉收复武昌。弘光元年,被左梦庚诱入军中软禁。左梦庚降清,献袁继咸以邀功。袁继咸拒降,被押解北京囚禁,顺治三年六月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