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番外二 富贵求长生 千年人参精(2/2)
大鹏雕:“可以,不是稀罕物什,只要你家大人能帮我办件事,另有真正的灵丹妙药赠送!”
家丁万财打开盒子一看,人参,而且还是好大的一根人参,全须全尾。体有胳膊粗细,须子在盒子里从头到尾盘绕了两圈,展开来,怕不是有八九尺来长。而且头部有些痕迹,似乎有些像合着的眼耳鼻口。
万财瞪圆了眼珠,问道:“这么大?是真的吗?若是真的,怕不是成精了吧?”
大鹏雕抚摸着自己的长须,傲然道:“不信的话,尽管拿去找懂行的看看。凡物罢了,还不放在我的眼里。某家时间有限,不行的话,就去找沈宰相了。”
万福连忙说道:“这位先生,请稍待,到门殿里喝杯茶水,休息休息。”对两个家丁说:“万喜、万财,你们俩个,将人参给府里的孙御医看看。没问题的话,让二总管来一下。”
大鹏雕也不客气,右手背在后面,左手摸着颌下长须,迈步进了侧门,在门殿内椅子上坐下。也不要求开正门,没那必要,办事要紧。
万福给大鹏雕倒上茶水:“先生,请慢用。”
大鹏雕回道:“好。”端起茶杯,慢条斯理的品起茶来。
--------------------
万府药房—岐黄堂
万府的张大夫,正在和孙御医,谈论万俟卨的几种调养方子。
(按:大夫
据说,宋代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
宋代始,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大夫。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3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dài,而不读dà。
宋代始,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
中间一张桌子,摊开了几本医书、几张纸,另有笔墨纸砚,一个药童偶尔研磨、递茶。两个医生,偶尔交流几句,有时踱步低头沉思,有时坐椅子上仰头思考,有时提笔在纸上增删几个字。
这时,门外出现两个家丁,朝里面观望。药童看见了,走到门口,轻声问:“你们有事?”家丁乙将盒子递给药童:“里面有棵大人参,给两位先生看下,看是真是假。”
药童接过,捧放到了桌子上。两个大夫此时明白家丁来干什么的,看了家丁一眼,踱步到桌前。药童打开盒子,两人一看,吃了一惊:“这么大!”俱都低头细细辨认。辨认半天,张大夫问孙御医:“孙大人,老夫眼拙,从外表看,五形须、芦、皮、纹、体,六体灵、笨、老、嫩、横、顺,似乎是真的,可这么大一棵,可从未听说过!”
孙御医:“从外边看,我也感觉似乎为真。但拼接、刻纹、染色,造假者无所不能。”
张大夫抬眼瞅了下孙御医:“那弄一点根须尝尝?”
然后又看了下人参,没了!盒子空了!
这时,只听见门口两个家丁喊:“居然是人参精!不好!要跑,捉住它!”
张大夫一扭头,看到门口,那两个家丁,正在低着腰张开手,拦住了一个满身须子的两三岁小娃娃。
小娃娃低着头,左冲右突,就是冲不过去。两个家丁看准时机,往前一扑,而小娃娃往上一跃,跳到他们背上,接着跑,跑到门口跑不动了。原来两个家丁虽然没扑中,但每个人都抓住了一两根须子。小娃娃一着急,猛地一冲,“嗯-----嗯------”哭泣起来,落在地上,一溜烟往后院跑。两个家丁手里一人一两根断须。
张大夫喊道:“把断须给我,你们快追!”
两个家丁赶紧把断须给了张大夫,然后撒腿狂追。
(闲谈古代的房地产、住宅、限租限购
《唐朝买地的指标》(李开周《法制博览》2010):古代政府一般不允许商人购置大量土地。
以唐朝为例。唐玄宗在位时,土地政策里有这么一条:“应给园宅地者,良口三口以下给一亩,每三口加一亩,贱口五口给一亩,每五口加一亩,……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意思就是说,政府给老百姓划拨宅基地,划拨的宅基地大小取决于家庭等级和家庭人口,如果是平民家庭,每三口人给一亩宅基;如果是贱民家庭,每五口人给一亩宅基。另外老百姓也可以购买宅基,但是购买的面积有限,不能超过政府规定的指标。“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意思是买地超过指标的,得挨板子,每超出一亩指标,挨10大板。
隋唐时,倒是有人专门开发商铺,盖好之后,或租或卖,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可算是开发商。有个叫窦乂的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开周说,窦乂这个人非常传奇,他生在陕西,很小的时候就死了爹娘,无依无靠,跟着舅舅一块儿生活。他舅舅是个公务员,住在长安城。窦乂先通过卖鞋、卖树等生意赚了一些钱,后来有了80万钱的身家,于是开始向房地产行业进军。当时长安西市有一个废弃的化粪池,面积不小,有十几亩,闲置七八年了,一直没人买。窦乂把它买了下来,雇人填平,在上面盖了20间店铺,租给波斯胡人做生意,平均每天都收上来几千钱的房租。
再后来,窦乂听说当朝太尉李晟喜欢打马球,于是斥资70万钱买下一块地,又花30万钱把这块地建成一片马球场,送给了李晟。李晟很高兴,从此跟窦乂结成死党,有求必应。有这种靠山保驾护航,窦乂发得更快了,不到40岁就成了长安首富,人称“窦半城”。
除了像窦乂这样的开发商,古代的开发商还有一些是公务员、退休干部等,甚至官府自己就是开发商。
比如在北宋,中央政府下面就有个专门搞开发的机构,叫做“修完京城所”。这个机构本来只能是修筑城墙和宫殿,后来城墙修得差不多了,宫殿也盖得够豪华了,这个机构就开始转型,开始给中央财政搞创收。怎么搞创收呢?修完京城所向朝廷请示,划拨给他们大片地皮,他们在上面盖住宅盖店铺,盖好了,有的卖给老百姓,有的赁给老百姓,给国库做了很大贡献。
但是李开周说,所有这些开发商都不专门从事房地产开发。也就是说,他们搞房产开发只是多元化经营的一种,没有谁只靠卖房子吃饭。从唐朝到清末,中国一直没有职业的开发商,只有业余的开发商。
滹沱按:假如世界上有101个人、100套房,100个人每人有1万元,第101人有1亿元。把房价炒到100万元/套,则极端情况,可能100个人没房,第101人有100套房。不管是饥饿营销也好,不卖也好,那100个人都挺惨。当然,有人说,可以再建。但第101人可以再买,因为他雇佣着这100个人,给出去1万元工资,可能得到5万元剩余价值,比钱比不过。当然,经济很复杂,不是滹沱想的这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