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世祖 > 第十四章利益

第十四章利益(1/2)

目录
好书推荐: 越塔必须死 序列世界唯一修仙者 后退无路 诸天投影,开局盘点十大装逼人物 娱乐圈的艺术家 重生洪荒之万界兽皇 莽荒纪之问道长生 穿梭多元宇宙的死灵帝国 放肆!贫僧要渡化你 武尊别回头快跑

日本和朝鲜虽然都是大明属国,但实质上与大明最像,封建程度更高的,则是朝鲜。

官制、年号、礼法(大明律),与大明等同,宛若一个小大明。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儒家的华夷世界观下,朝鲜颇为自得,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二国。

至于日本,不过是东施效颦,学了点皮毛罢了。

明清或许在后人看来,皇权不下乡,中央集权名不符实

但凡事就怕对比。

无论是朝鲜还是日本,亦或者西欧、北欧,普通人根本就没有姓氏,只能拥有名字。

而在中国,到了西汉中后期,也就是宣帝、元帝时期,儒家大兴,普通人才有了姓氏。

有了姓氏,才能精准收税,剥削人口红利,是中央集权的根本。

朱元章时期开始了史学界公认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建立了户帖制,也就是户口本,延绵到二十一世纪。

换句话说,明清时期对民间控制,相较于唐、宋、元时期,达到了历史巅峰。

但受限于生产力、财政因素的影响,不得不将民间权力与士绅分享,但却能勒住其命脉——科举。

如果说明清是皇权不下乡,那是不想下,那唐、宋时期,皇权顶多控制县城,根本就下不了。

事实上,朝鲜虽然学的是明朝,但国内体制却一如宋朝,属于国王与贵族共天下。

士大夫不一定是贵族,但贵族必定是士大夫。

明朝的乡间是士绅、豪族与朝廷共治天下,而在朝鲜,则是两班贵族、书院、寺庙,三分天下。

贵族掌握权力,书院控制舆论,寺庙掌控思想,三者报团的话,衙门自然就成了傀儡。

三者之所以如此豪横的基础,莫过于他们拥有免税权,霸占土地,欺凌弱小,容纳破产农夫为佃户。

朝鲜王朝也正因为三者在民间盘根错节,除了咸境道因为歧视经常造反外,其余的乡村极其稳固。

这不,松商和湾商们得到了越王的要求农户人口的订单,开始陆续返乡,琢磨起来。

夏鹤侯大腹便便地坐着驴车上,脸上写满了沉思,驴儿吃力得拉拽着,几个仆人护卫着,有时候碰到上坡也要推拉。

朝鲜财政不宽裕,故而官道修缮都是地方贵族们维持,毕竟国王不走,你家人不也得出行不是?

朝廷国小地贫,物产不多,马匹的数量极少,故而民间代步的多是驴和骡子,以及牛车。

当然了,两人抬的竹轿也盛行,但只能走短途。

路上的行人注意到驴车的威风,一个个避让不及,眼神之中满是畏惧。

“嗯哼——”驴车颠簸了下,夏鹤侯惊了下,从闭目养神中恢复过来。

“怎么回事?”

“老爷,是一位从城中奔出的少年,骑着一匹骏马。”仆人忙汇报道。

“在开城能如此肆意的,怕是留守之子了。”夏鹤侯忙道,脸上露出惊慌之色:“没有惊扰到他吧!”

“没有,马儿走得很快,顾不得咱们。”

可惜,话音刚落,就见一阵灰尘扑来,一个少年骑在马上,居高临下道:

“夏大家,你从汉城回来?”

“公子客气了,晓得这是从汉城回来,刚参加总会。”

夏鹤侯恭敬地说着,话语中提起来商会。

松商来自于开城,在本土盘根错节,实力极大,又资助过孝宗大王李淏登基,可谓是越发兴盛。

少年为之一滞,面色不虞道:“我欠些钱花。”

“这点意思,少年您拿去花吧!”

夏鹤侯微微一笑,从怀中掏出十块银圆,然后用荷包包好,小心地奉上,举过了头顶。

“明钱?我会还你的。”少年这才露出一丝笑容,拿走钱后,骑着马奔走。

“走吧!”夏鹤侯松了口气,脸上露出肉疼之色,重新坐上了驴车。

十块银圆在大明不算什么,但在钱贵粮贱的朝鲜,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但没办法,虽然他名义上也是两班贵族,但却是在孝宗大王在平壤登基时捐赠了大量的财货,以贱民登入两班。

这是从壬辰倭乱时期不得不开始的卖官鬻爵,后来每逢财政危机,朝鲜就会大肆卖官,使得中人、手工业者步入两班贵族。

到了19世纪,两班贵族甚至占据了人口的七八成,财政接近崩溃。

所以,作为新晋两班,夏鹤侯即使有钱,也不敢跟留守的公子乱来。

匆忙进城,守门的瞧着夏老爷的行头,也不敢要钱,直接放行。

开城作为高丽时期的国都,时间长达600年,更是特产高丽参所在,如今也是三京之一。

兜转回到家中后,歇脚了没一会儿,就得邀约。

松商行会的邀约。

松商与明朝的徽商、晋商一样,属于松散而又紧密的同乡商会,垄断了高丽参的买卖。

基本上是仲裁商会成员的争斗,同时一致对外争夺利益。

来到会首家中,聚集了数十名有钱有势的豪商,人人分桉落座,讨论不止。

夏鹤侯安坐,竖起耳朵听得起来。

“今年朝贡天朝十万石粮,该由平安道和咸境道出了……”

“这两万块赐钱,殿下惯例是一半发放俸禄,一半是修建景福宫和陵寝……”

“那是湾商的活了,他们最能巴结宰相们。”

“不一定,咱们也能争取下,有一点是一点。”

所谓的朝贡,指的是当年明、朝的朝贡条约,朝鲜入贡十万石粮,明朝赐钱两万块。

如今朝鲜米价银贵米贱,一块银圆能买三至四石米,这场朝贡对于朝鲜开始完全能承受住。

可当时朝鲜一年财政收入才二十万石,即使亏损三四万石大米,也是难受的紧。

于是,商人们倒了大霉,朝廷八道,每两道的商人们凑够这亏损的两三万石粮食。

而朝廷则收入两万块银圆,填补了金银的欠缺,偶尔还能赚一点。

实际上,许多官员恨不得把十万石朝贡都甩给商人,但松商、京商,湾商三大商会极力劝说,才算是免了。

忽然,一个中年人缓步而来。

他一到众人起身,恭敬行礼。

他就是松商大房,赵安,由商人们举荐推举而出,威望素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猎日传奇之刺魂 谍战:红鸾归巢 亮剑:我带李云龙打富裕仗 抗战之民兵传奇 穿越女尊之种田也幸福 抗战:我有无限援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