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人类数学史上最耀眼的星辰,照亮数(2/2)
是的,此时接受采访的是现场的观众、学生们,因为秦克和宁青筠进行了三个小时的报告与答辩,需要休息,所以他俩的采访时间被安排到了晚上8点至9点。
“嘘,要开始了,先认真听报告吧。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孙秀娅做了个噤声的动作,大伙儿便安静了下来。
宁青筠的报告确实也没令这些数学家、物理学家们失望,她早早就令微光在网上搜集过arxiv和各个主要论坛、社交平台里有关反馈和留言,将有人提出来过的疑问,以及论文里的难点,都逐一掰开来,在报告的过程中细细进行讲解。
大概对于这个从小就缺乏友情,缺乏亲情,缺少长辈交怀、性格别扭的男生来说,秦克确实是他憧憬着的兄长模样,他愿意追随秦克的脚步也就不足为奇了,何况他那位已再婚的父亲给他的财产够他挥霍两辈子了,他这辈子根本就不用为钱财发愁,只需要埋头到喜欢的学术难题研究中,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就行。
宁青筠打开面前的麦克风,面对无数的镜头,下午时在学术舞台上还算挥洒自如,此时却有些紧张。
“目前学术方面我们主要与威滕教授、邱老先生、乌伦贝克教授一起进行‘强相互作用力与电磁力的理论统一’课题研究,在科研方面,我俩的精力大多都集中到下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严重干旱灾害应对上,包括在青海湖开设咸水淡化净化工厂,建设完善供水网络与蓄水系统等等……”
“会,我和太太在接下来会继续先前一直在进行着的有关‘霍奇猜想’的证明工作。”
同为博士生的巴达兹·沙弗尔、蒋志祥、阿什丽·凯达、汤晓园、阿丽安娜·温特斯等人都认同地点着头。
在无数的闪光灯下,秦克与宁青筠手拉手重新走到台上,不过这回两人是坐在座位上,秦克还细心地替宁青筠的小腹盖上细毛毯,这里人多,空调开关有点猛。
秦克这才微笑对众记者道:“大家晚上好,在接受采访前,我和青筠有个消息要宣布。我俩打算设立两个全球性质的女子数学研究奖项,一个叫‘凯伦·乌伦贝克数学成就奖’,另一个叫‘青柠数学希望奖’,具体的细节由我太太来讲解。”
宁青筠站在讲台后,高高的讲台挡住了她的小腹,光是从正面来看,宁青筠与未怀孕前的少女时期几乎没任何变化,依然是那样的清纯动人,光芒万丈,引得直播间里的弹幕麻麻密密,全是“好美啊,宁院士”“美貌与智慧并重,无双女学神”之类的惊叹评论。
第二位记者提问:“请问您两位在‘霍奇猜想’方面的研究进展如何,大概什么时候能解决?”
在秦克鼓励的目光下,宁青筠仰起漂亮清纯的小脸,认真地将两个奖项的评选条件、名额和奖金说了遍,又道:“数学是一门很美妙的‘语言’,我希望这些奖项能激励更多喜爱数学的女生,能在数学道路上走得更远。”
这个消息早有传闻,但依然很是劲爆,毕竟这句是在秦克小俩口乘着接连解决了三个千禧年数学难题的余威说出来的。
“我和太太在两年前就开始着手研究‘霍奇猜想’,只是这个问题难度太高,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不过目前已有了大概的思路,可能我们会将这个猜想的证明与数学大一统新框架理论的构建结合起来。当然,近来我们的精力没法子集中到数学难题上,这项工作怕要到今年年底才会正式推进了。”
评审结束后,imu与克雷研究所在网站迅速发布了公告,正式宣布千禧年数学难题“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问题”被秦克院士、宁青筠院士联手攻克,感谢这对小夫妻为人类的文化进步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并称两人为“人类数学史上最耀眼的星辰,照亮数学未来的光芒!”
她没说什么性别差异、不公平之类的话语,她不擅长也不喜欢挑起矛盾,她只是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每个记者分配了一个号码,以随机抽签的形式获得提问机会,因为机会难得,时间又只有一个小时,没任何记者会浪费宝贵的时间,第一位被抽中的记者是鹰国泰晤士报的记者,他直接问道:“请问秦克院士,你们会继续进军其他千禧年数学猜想吗?”
因为宁青筠不能消耗太多的心神,所以讲解报告环节由宁青筠来负责,后面最费脑细胞的评审环节由秦克来负责,此外秦克还负责讲解报告环节的英文翻译。
“秦克院士,您刚才是说您两位忙吗?不知道是忙着哪方面的研究?”
余敬林听着众人的对话,叹道:“你们很幸运了,硕博连读,能跟随两位院士学习五年零三个月,我只剩下两年零三个月了,真是不舍得。”
余敬林这些博士生是真心想多跟着秦克、宁青筠这两位导师学习些时间的,这段时间的求学让他们收获满满,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杨-米尔斯方程的质量间隙问题证明及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数学化解释》的难度很高,能靠自己反复钻研、翻阅参考资料来读懂的人不超过千人,多数的数学家与物理学家都存在着大堆未想通的问题。
所以想通过延期毕业跟着两位院士多学习一段时间是不可能的了。
这次的报告会兼评审会还是一样的流程,前面两个小时是专题报告时间,后面的一个小时是评审时间。
当下好几个记者问了些有关这个课题的内容,也问了邱老先生、乌伦贝克教授是否课题组成员之类的问题。
秦克在回答完后,再次把话题引回到“厄尔尼诺现象”上。
有记者尖锐地提问道:“秦院士,我们知道您在之前就多次在媒体和网络上发声,说今年可能会发生较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这点部分国家的气象预测中心也给予了一定的认可,但对于您一再提出的‘严重干旱’、‘淡水资源紧张’问题,业界几乎都没人认同,因为众所周知,厄尔尼诺现象对于北半球,尤其是夏国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强降雨与洪涝灾害,从未出现过严重的干旱,请问您是基于什么作出这样的判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