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和风馆?极鲜道(1/2)
中午的时候,‘胥楼糕点屋’的生意迎来了一波高峰。
这款名叫“寻春江南”的点心卖相确实不错。精致的手法,各种动物、植物捏的惟妙惟肖,有种艺术品的感觉。而且不止外观,口味同样并不差,豆沙的、奶黄的、酒酿的,很是惹人喜欢。其他的糕点销量也不错,原本准备的,眼看着卖出了大半。
“老哥,前台交给我了,你再去蒸一些糕点,这里的快卖完了。”看着后面还有不少人排队,谢卫国对自家主厨说到。
“好,你一个人顶得住吧?”
“呵,你以为我是谁呢,我可是石路三乐湾的卫国哥,忘了吗?”
谢茂德一愣,然后会心的笑起来。
石路三乐湾的卫国哥,真是好久没听过的名字。是了,一转眼都二十年了。
真正白手起家的谢老板,当年也只是在石路三乐湾的街边摆摊的小贩,推着餐车做点熟食的小买卖。和卖糖水的打过架,和卖喜蛋的抢过摊,一声‘卫国哥’不是自夸,当时确实有些名气。
只是后来整顿市容市貌,小摊小贩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有人转行了,有人坚持打了几年‘游击’,最终也输给了时代的变革。但谢卫国却用他不太深厚的本钱开了一家正规的餐饮店——在当年这样的投资不可谓不大胆。
最初那几年没有多余的资金去请人,虽然说是老板,却兼任服务员、收银员,连着厨房里杂活也要干,甚至还给谢茂德做了两年的下手配厨。与其说是老板,不如说就是个打杂的,就这么磕磕碰碰的坚持了下来。
那间开在古街旁的小小门面,是“故胥十二楼”的初始。一点一点的做大,一个小小的门面扩张成两层的店铺,然后又开出了一家又一家的分店。回想起来还真有些不可思议。
不说还真忘了,回到最初的时候,一开始确实就只有他们两人啊。
“那时你的肚子可没这么大。”笑着留下一句话,谢茂德放心回了厨房,那里才是他的战场。
这么多年来,其实他们两人都没有变过。
“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肖助理在一旁看得有趣,但就这么站着,好像又觉得有些不自在。
“您可是协会领导,哪能随便差遣。”谢茂德手脚挺麻利。算账都不用计算器,嘴里一念数字就出来了。收银、打包一气呵成。
“我算什么领导,不过是个助理而已。”
不是领导也是客人。而且在协会里会长助理不是领导,却比普通的领导都大。
正说着,谢婉蓉从外面走了进来。
“爸,新年好。”她说着还打了个哈欠。
“新年好,刚睡醒?”
“昨天守岁了嘛。”谢婉蓉嘟囔道。凌晨才睡的,现在也才十一点,只睡了不到十个小时而已,还有点没睡醒的感觉。
守岁?是和那小子煲电话粥了吧?
谢茂德也没有点穿,“早饭吃了吗?让你谢伯给你下点汤圆。”
“出门前点了份宅急送,吃过了。”
“大过年的吃肯德基?”
“那怎么了,年初一的,也只有肯德基开门嘛。”谢婉蓉说的理直气壮,就算家里有食材,她又不会做饭。“谢伯呢?我还没给他拜年呢。”
“你都这么大了,拜年也没红包。”
“谁要红包。”谢婉蓉哼了一声,她都自力更生了,虽说赚的钱还不够给汽车加个油。“有什么要帮忙的吗,我来弄。”
“行,我收银,你负责打包。”
自己女儿可不是客人,就没有客气的道理了。有人帮忙,这速度一下子就快起来了,店里的秩序也渐渐流畅。
“今天生意还真不错啊。”谢婉蓉一边打着包一边说到。虽然刚开始有些生疏,装了几个包装盒后也就熟练了,还不忘打个漂亮的蝴蝶结。
“那是,也不看看你谢伯是谁,协会认证的烹饪大师。你瞧这手艺,一个个就像手工艺品一样,生意能差吗?”谢茂德说的得意,轻笑起来。“小日本搞活动,吸引的客流最后还不是给我们做了嫁衣?”
“那可不一定,我刚刚过来瞧见,南边的那家寿司店都排着长龙了,少说有几十米。打着广告说‘最强板长’、‘百年一遇寿司之神’什么的。”
“什么?”谢茂德一惊,也顾不得其他,跑出了店门望去,果然有寿司店前面排了长龙。“是那家和风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