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1/1)
李彬想起了他同弟弟李民的争论。他当时对李民说:“我的主要意思是,你具有当科学家的天赋,不去当科学家实在太可惜了!”弟弟李民说:“你放心,我如果干公务员,照样可以发挥我的天赋。”据邓青云和林海的交待,这七个假烟生产线的设计和布局都是出自李民的手笔,可惜的是,弟弟李民把科学家的天赋都用到这些歪门邪道上去了。他本来是为李民伸冤雪恨而来,想不到无形中李民竟成了他的对手。他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破除李民布下的迷魂阵,使假烟生产线一个个现出原形,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李彬和王雁只带三个刑警,分乘两辆警车直奔两个受困刑警的村子。在车上,王雁向李彬介绍了这个村子的情况。这个村名叫下铲岭,座落在群山环抱之中,距离省道约两公里,仅有一条两车道的水泥公路与省道相连,安静但并不闭塞。全村六十三户,全部姓唐,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从刑警们进入的七个村子来看,情况大体与下铲岭类似。他们证实村里确实设置了前沿岗哨,只要有外人进入村子,便会发出警报。果不其然,他们的警车刚进村子,李彬和王雁就听到“嘡嘡嘡”的一阵敲锣声,接着家家户户都有人从房子里出来,他们手里拿着棍棒、锄头、铲子,有几个人手里竟然还拿着梭标,他们动作迅速,奔走相告,很快地就向村中心的那块坪子上聚集。
李彬叫先把车子停在村口,他走下车来,仔细地观察这个村子周围的环境。他在这里似乎闻到了弟弟李民的气味,他要思考弟弟李民为什么要把假烟生产点选在这种地方。这个村子虽然群山环抱,但村子前面仍然有一百多亩比较平整的田地,田地上都覆盖着塑料薄膜,估计种植的都是烤烟。四周连绵不绝的石山上,估计也有隐藏得比较好的溶洞。万一有事,这些溶洞作为隐藏假烟成品的仓库,也是绝佳的场所。李彬继续思考:这里的隐蔽条件确实不错,但李民太高估了自己的智商,他的那点小聪明怎么能跟强大的国家机器对抗呢?“聪明反被聪明误”,弟弟的遭遇,大概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释。李彬的目光扫视着整个村子的房屋,大部分房屋都比较破旧,只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家盖起了新房,贫穷的阴影笼罩在村子的上空。对于被贫穷折磨怕了村民来说,抓住了一本万利的假烟生产这根救命稻草,实在不肯轻易放手。虽然他们只不过是给邓青云打工拿点工钱,但守在家门口能有这种收入,不要背井离乡受城里人的白眼,他们大概愿意给菩萨烧高香了,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依靠生产假烟实现脱贫,实在是饮鸩止渴啊!
李彬的目光注意到了村子中心的那座崭新的、飞檐翘角、古香古色的祠堂,这座祠堂在这个贫穷的山村里有如鹤立鸡群,特别剌眼。祠堂的前面有一块不大的操场,从各家各户走出来的人群正在向这块坪子上聚集。李彬指着那座祠堂问王雁:“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为什么要修那么一座富丽堂皇的祠堂?”王雁说:“据说这座祠堂是邓青云出资帮村里修建起来的。如今修家谱,建祠堂在农村里已俨然成风,这些祠堂也是村里各种公共集会的场所。”李彬说:“这种祠堂实际上已经成为宗族势力的旗帜,成为宗族势力的战斗堡垒。正是在这面旗帜的号召下,一个宗族才能成为有战斗力的集体。据我所知,宁州的这一带是发生宗族械斗最密集的地方。”这时,李彬看到操场上集聚了差不多有一百多人。王雁担心地说:“操场上集聚了那么多人,还都拿着棍棒锄头,我真怕你的安全会出现意外。”李彬说:“笑话,几个手拿棍棒锄头的人都能把我吓住,那我真该回家卖红薯了。人多好啊,我就怕见不到人。你有村书记和村主任的电话吗?”王雁说:“有。”随即,王雁开始拨打村书记的电话。电话拨通了。村书记听说公安厅李厅长和县公安局王局长到了村里,电话里的声音表现得十分惶恐:“唉呀!李厅长和王局长到了村里,真是不敢当呀!可惜,今天我和村主任都到市里办事去了,想赶回去也来不及了。这样吧,我给村治安员唐才喜打个电话,叫他好好接待你们。”王雁关了电话问:“村书记和村主任都不在家里,看来这是他们布置的局,怎么办?”李彬说:“我们今天来主要是为了现场侦察,村书记和村主任在还是不在,没有关系。走,我们到操场上去!”
李彬和王雁步行了三分钟就来到了操场上。操场上人声鼎沸,群情汹涌。这时一个四十出头的中年人迎了上来。这个人脸相凶横,但不得不勉强挤出了一丝笑容。他说:“我是村治安员唐才喜,刚才村里唐书记给我打了电话,说李厅长和王局长到了村里,要我好好接待你们。走,我们先到办公室里坐坐,我去安排中饭。”李彬说:“我们不必到办公室去,你更不要去安排中饭。我们有事就在操场上当着大家的面讲清楚。我问你,他们都拿着棍棒和锄头要干什么?”唐才喜皮笑肉不笑地说:“李厅长别害怕,他们以为是邻村大湾岭的人又来偷砍我们村的木材了。”李彬轻松地“噗哧”一笑:“我害怕什么,难道这里不是共产党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