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司马懿之死(2/2)
东吴赤乌十二年,镇守江陵的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去世。司马昭收到情报,又闻江东近年内乱,遂议起兵伐吴。尚书傅嘏曰:“吴有长江之险,先前屡次征伐,皆不遂意;不如各守边疆,乃为上策。”司马昭曰:“天道三十年一变,岂得常为鼎峙乎?吾欲伐吴。”钟会在侧曰:“今东吴陆逊,诸葛瑾等元老皆亡,其隙正可乘也。”昭遂令征南大将军王昶引兵十万攻南郡,征东将军胡遵引兵十万攻东兴,镇南都督王基引兵十万攻武昌:三路进发。又遣钟会为大都督,总领三路军马。打造战船,积聚粮草,不日伐吴。
汉?长安?未央宫丞相刘禅接到了司马懿的死讯,知道司马懿比历史早两年去世了。其实本年应该是高平陵之变,刘禅想司马懿过早死去可能和司马师被林冲射死有关。无论如何这位三国时代顶级的军事鬼才冢虎的死,将让大汉复兴之路少了一块挡路巨石。刘禅将情报给身边的费祎、廖立、姜维看了,又说道:“接到东吴诸葛恪的书信,说司马昭要从南郡,东兴,武昌三路大举伐吴。诸葛恪请我国出兵牵制魏军。”费祎道:“司马懿新丧,司马昭这是想立威望,另外东吴两宫内乱,陆逊含冤病亡,吴主孙权时常病倒,诸葛恪也是新任大都督,此战成败也关系着他的威望。”刘禅叹息道:“如此三国对比,还是我大汉没有什么君臣猜疑,兄弟不和,内乱篡逆,内耗不大,都是托先帝和丞相以德治国的福荫。”费祎三人听了连连点头。姜维道:“只是出兵之事为难,目前我国在函谷关和上庸两地和魏军对峙多年。牵制的魏军不下三十万,若硬是出兵攻打,也无甚好处。何况我军大将王平、马忠都在去年病故。国内也需要整顿。”廖立道:“但东吴毕竟是盟国,那诸葛恪目前深得孙权信任,总督东吴军政,我们若不加理睬,于情于理都过不去。”
刘禅忽然道:“用不着了,待朕回他一封书信,只要他肯照做,管教三十万魏军不战自退。”
东吴?武昌?诸葛恪都督府
诸葛恪看了信道:“这个刘阿斗!让我定计离间魏国君臣,说只要魏国君臣猜疑,伐吴军队必然不战而退。说得倒是轻巧,如何去做呢?光是派人造点谣言?”杨仪在旁道:“此计倒也并非不可行,司马懿杀曹爽后,魏国军政尽归司马氏掌握,如今一则司马懿亡故,二则魏主曹芳已经十七岁,不再算是幼主了却不能亲政,君臣之间能无猜忌?何况那司马昭也绝非忠良,早晚有篡夺之事。”诸葛恪道:“这我也知道,但如何才能实行?”旁边一人站出道:“小可不才,愿去趟曹魏,保证让那魏国君臣反目,魏军不战自退。”你道此人是谁,正是吴用,邓艾偷袭梓潼时,吴用撺掇宋江弃城逃亡,几人一起离开西川,进入东吴,后来都被诸葛恪接纳,成为家臣。诸葛恪一听大喜道:“加亮先生足智多谋,此去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