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准备(1/2)
一个小小的竹筒,并不稀奇,稀奇的却是那竹筒的底侧部还有个小小的绳捻,真是有趣了。卢云拿着那竹筒饶有兴致的看着。
而潘凤与公孙瓒还在那探讨着骑兵的心得体会。
这公孙瓒出身显赫,只是这地位却并不高。公孙氏称霸辽西辽东,而公孙瓒则是这公孙氏别系的一个庶子,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的小吏。可是他容貌壮美,声音洪亮,机智善辩。当时的涿郡太守刘基很赏识这个英武非凡的小伙,便将女儿许配给了他。并且资助其去跟卢植于缑氏山中读书,粗通经传。后又被举为上等郡吏。刘基因事犯法,发配日南。当时法律不许部下随槛车同行。他就化装成侍卒,带上刘基日用品,驾车护送。刘基将被流放到日南郡(今越南广治省)的时候,公孙瓒备好酒肉在北芒山(即邙山,今河南洛阳北)祭辞自己的祖先,他举杯祈祷:“以前为人子当尽孝道,而今为人臣当尽忠心,理应随同太守共赴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怕不能身还,就此别过列祖列宗。”说完又拜了两拜,便慷慨激昂的站了起来,在场人无不落泪叹息。所幸天随人愿,刘基在赴日南途中被赦免而还。公孙瓒被举为了孝廉,做了郎官,后又被任命为辽东郡附属国里扬的长吏。此次进京原是专程来看望免职的卢植的,而今卢植已经官复原职自然便也准备离开洛阳,在这辞别洛阳之际,便来北军军营见一见师弟卢云,随带再见一见那天下闻名的巨鹿之虎潘凤,潘司马。
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潘凤与公孙瓒两人交谈甚欢,不觉倒也忘记时间长短。
咚咚咚咚忽然鼓声齐响三声,这是大帐集结的号令!于这下午时分集结这还尚属首次。卢云向公孙瓒解释一番,便与潘凤穿戴整齐便往大帐行去。而公孙瓒自然是辞别而走,临行前很是向潘凤说了些希望前去再聚之类的话语,这在后世也只是个客套的说法,可是在这汉代倒也是一个真正的邀请,这辽西偏远险阻,潘凤却也毫不在意,约好得暇定要去那里扬一聚云云。
步行间,不多时便来到了那北军中营大帐中。
这北军五校各不管辖,各军皆有自己军帐,而有一北军中侯一官,虽仅六百石的下官却负责监督两千石的校尉与禁军,这也实在是东汉军制有趣的地方。当然到了这东汉的末年,这些下官所起的作用自然已经是微乎其微,更多的是起着帮助校尉整治军阵,传达军令之类的事情。
五校齐聚一起,潘凤虽然只是司马却因独立成军,故而也有参与此等集会的权利。原来,却是圣上的阅兵令,这天子之军原分南北两军,北军原为八校尉,屯驻北宫,通常所称的羽林军为南军,屯驻南宫,另有执金吾的巡防军等部。
虽然到了东汉,这南军的名称已不复存在,但是南军的统帅“光禄勋”和“卫尉”仍然存在。“光禄勋”下设七署,其中两署便是:羽林中郎将所属“羽林郎”128人,为皇帝的宿卫侍从;羽林左、右监所属羽林左骑800人、羽林右骑900人,担任宿卫侍从和“出充车骑”。而这羽林郎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选自六郡、三辅地区的良民。(二)选自从军死事之子孙。(三)选自征战有功者。
相较于这北军而言,羽林郎自然更为显赫,北军虽然也号称是天子禁军,可是这圣上出行护卫在最里层的便是这些羽林军,而北军仅仅属于开道和外围的禁军。
自然这南北两军彼此更看不起,北军的意思是自己好歹也是真刀真枪出过阵流过血的,而南军则是认为自己身份高贵,远远不是这北军所比。
此次圣上检阅的消息只激得北军众人人人欢喜,那些连战场是什么模样的羽林郎又哪是自己这些血战得归的将士好比?而且这北军平叛前的定制只有不足五千人,而今这早已经大大扩编已经俨然有了近两万人的规格,很有可能此次的检阅也关系到北军兵丁的裁汰。大家可都不愿意眼睁睁的被裁汰出去,所以此令一出,众人便如打了鸡血一般,兴奋异常,纷纷回营进行准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