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詹姆斯·卡梅隆(2/2)
来中国推荐《阿凡达》时,卡梅隆说了一句:“我是张艺谋的粉丝。”不知道张艺谋走进电影院看完《阿凡达》后,会不会为这句话感到汗颜。至少很多导演从影院出来后都表示,被电影“镇住了”。
毫无疑问,卡梅隆是一位特效先驱,《终结者1、2》、《异形2》、《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所有这些能打上“经典”二字的电影,背后都刻着詹姆斯·卡梅隆的名字。而这些影片之所以被誉为经典,卡梅隆超出每个时代的特效运用就是关键。而拥有3000个特效镜头的《阿凡达》则是其特效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早在15年前,卡梅隆就已写好了80页的《阿凡达》剧本草稿,并将可能用到的特效技术一一列出,而他所要做的就是等待和帮助这些技术臻于完美,并推动电影产业接受3D格式的电影。
在《阿凡达》中,电脑动画场景占了60%,特技镜头达3000个,可谓史无前例。在摄影棚里,演员们穿着做了标记的紧身莱卡服,棚顶的102个摄像头可以对这些标记加以辨识,而在紧贴其头皮的帽子中藏有可以对其脸庞进行成像的小摄像头。没有丛林,没有怪兽,没有外星人,演员们在做着没有对手的表演,而在导演卡梅隆的镜头里,演员的现场表演和外星人的CG镜头可以同步且无间地呈现,产生互动。这种“同步镜头”技术,正是卡梅隆等待数年的新技术。
在后期制作中,卡梅隆也务求精益求精,据称,那3000个特技镜头,他平均每个要看上20遍,以保证每个镜头的完美。就这样,《阿凡达》于2009年12月18日横空出世。有人把它称为3D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卡梅隆本人则称《阿凡达》是一部呕心沥血的作品,片中连续20分钟的特效镜头“耗尽了他14年的心血”。
尽管对特效的运用已站在时代的最高峰,但是对全CG制作电影是否会取代普通拍摄的电影这一问题,詹姆斯·卡梅隆仍然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在美国《新闻周刊》的专访中,詹姆斯·卡梅隆与彼得·杰克逊展开对话,对于3D进行了探讨。卡梅隆表示3D技术的将来会像彩色电影那样普及。“但实拍仍会存在,哪怕再过100年,依旧会非常活跃。”
十四、卡梅隆对话彼得——杰克逊:电影纯靠技术很没种
詹姆斯·卡梅隆和彼得·杰克逊(曾执导《魔戒》三部曲)因为《阿凡达》走到了一起,然而这两个创造了新时代电影技术的大师对于新技术却与人们有着不同看法,他们自命为讲故事的手艺人,而不是新技术的奴隶;他们并不认为计算机并能够制造一切……
在美国《新闻周刊》的专访中,詹姆斯·卡梅隆与彼得·杰克逊通过电话展开对话,对于3D进行了探讨。身为电影技术大师,他们但却从不相信3D能拯救电影!
高成本高收益?
电影业变得没种了!
“电影技术发展很快。但在不远的未来,技术上的花销仍看不出有下降的迹象,以目前的方式制作高成本电影,成本也不会下降。”
杰克逊:我们这次是要聊聊技术和电影?
卡梅隆:人们经常问我们未来的电影如何制作,因为过去这些年,你和我都是创新者,创造了大大小小的尖端技术。我的答案很简单,电影制作的基本原则没有变化——就是讲故事,就是人演绎人,就是演员说台词、表演,以这种方式与观众的内心沟通。我想这些都不会变。
杰克逊:毫无疑问,电影业现在的形势有点古怪。不仅是好莱坞,国际上也是如此。独立电影发行公司和投资公司都在亏钱,所以最近几年都没有能力制作中等规模的电影,六大发行公司只会去投资那些他们感到得心应手的大片。但就在三四年前,投资这样的电影还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可是现在,尤其是去年夏天,我们看到巨制一部接一部,这些片子预算都高得离谱。不管这些片子是好是烂,它们都能卖座。六大发行公司已经忘了拍中低成本电影的手艺了。
卡梅隆:他们不止是忘了怎么拍,根本就是没种拍这类电影。坦率地说,他们出钱给我拍《阿凡达》,是因为我以前的成绩。过去四年里,所有的超级卖座片,包括《变形金刚》《哈利·波特》《蜘蛛侠》,都是系列电影。拍一部高成本的不靠续集的电影,这样的想法没人敢有。同时呢,电影技术发展很快。但在不远的未来,技术上的花销还看不出会下降,以目前的方式制作高成本电影,成本也不会下降。
杰克逊:人们抱定的想法是,计算机特效会变得更便宜。可是计算机特效的成本中绝大部分都是人工,费用是不会降下来的,只能越来越高。
卡梅隆:创造美丽影像的当然不是计算机,是人。在你的地盘(维塔工作室在新西兰的威灵顿),过去半年时间里有800个人在为《阿凡达》流汗吧。
摘掉3D眼镜?
还得再等五年!
“他们说电影业遇到麻烦了,3D能拯救电影业吗?但这真与3D无关。电影业是遇到了麻烦,但这不是技术造成的,也不是技术能解决的。”
杰克逊:现在很多人说电影业遇到麻烦了,3D能拯救电影业吗?但这真与3D无关。这不是技术造成的,也不是技术能解决的。
卡梅隆:肯定不能。3D可能帮助我们在电影院里实现一些恢弘的场面,带来独一无二的体验,可我认为电影体验的核心是群体体验。你和一大群人坐在黑屋子里,感觉你的反应跟屋子里别的人别无二致,这是证明你的情感属于正常人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一种仪式。
杰克逊:或者证明你不是正常人。
卡梅隆:如果400个人里就你一个笑了,显然你是格格不入的。这是电影里不会变的东西。人们现在经常下载电影,在笔记本上看电影,在iPod上看电影。但这些新的方式的崛起没有让电影票的销售受冷落。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电影业的,那时候经济非常萧条,家庭录像带从影院手里抢走了大把的钱,电影业很不景气。那时我知道,整个国家都要经历巨变,没有哪个行业能独善其身。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电影业的根本问题是:生存下去还是完蛋?电影业没有完蛋的迹象。我现在非常有信心,从今往后的10到20年时间里,你和我会继续按自己的喜好制作电影。
杰克逊:我同意你的观点,除了影院体验那部分,我们将会看到以不同的方式发行和传送的影片,这些方式都很有意思。XboxLive和其所有的订户都将是我们的观众,这一天的到来不会太久。到处都是机会。只不过电影业内的人都喜欢玩保守的防守游戏,除了我们,没有人愿意勇敢地主动出击。
卡梅隆:他们总是说先锋是那种背着弓箭御风飞翔的家伙。3D会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像当初彩色电影的普及一样。彩色电影没有毁掉任何一个演员的职业之路。接着人们就会发现,3D会如此平易近人,就连如今不在那些大制片厂雷达扫描范围之内的剧情片也会拍成3D。
杰克逊:从我个人来说,一部电影如果能让我10分钟之内都忘了它是3D的,那就对头了。3D惟一的问题是画面有时太单调,但这也只是个相对简单的技术问题。
卡梅隆:这已经攻克了,新技术已经解决了光线的问题。
杰克逊:我们离摘掉3D眼镜还有多远?
卡梅隆:我能预见到三四年后你就能在iPhone上看3D电影而不需要戴眼镜,而笔记本电脑还要快一些。但在目前,使用眼镜的设备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最终,就算是在家里看3D电影,也用不到眼镜。我想到这一步还要五年时间。
计算机制造一切?
演员不可能被取代!
“演员永远不可能被取代。有人认为人们更喜欢看到计算机制造出来的角色,这太荒唐了,简直是偏执狂才有的想法。动作捕捉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当你用化妆解决不了问题,它能帮助你创造出有血有肉的角色。”
杰克逊:我看到如今对于动作捕捉技术有很多误解。
卡梅隆:很有讽刺意味的是,使用动作捕捉技术制造出来的角色里,你的《指环王》里的咕噜姆算是最早的之一,这个角色完成得太漂亮了。因为这个半人半怪物的家伙有灵魂,然后这个点子就到处开花。
杰克逊:说到咕噜姆和金刚,最关键的是要让他们的眼睛看起来真实可信。我想咕噜姆和金刚是我看过的使用计算机成像技术电影里眼睛做得最好的角色。
卡梅隆:创造有灵魂的表演体验要过眼睛这一关:知道如何*控角色的眼睛,调节光线,注意反射,折射,这些都是为了过眼睛这一关。我们还有意设计了一些长着大眼睛的角色。拍《阿凡达》时,依靠化妆完成这些角色是不可能的。《星际迷航》系列和《星球大战》系列三十年来都是用化妆达到目的的。我希望媒体能向观众传递这样的信息,动作捕捉其实还是演员驱动的过程。
举个例子,在《阿凡达》里,娜缇丽这个角色百分之百是佐伊·萨尔达娜创造出来的。影片开始拍摄的时候我不想提这些,不想让观众看到幕后制作的过程,我就是想给你表演我的魔术。但我最近改变了想法。我愿意让人们看到这一边是娜缇丽,同一个场景里另一边是佐伊,两个人动作完全一致,这样他们就能理解这其实是真人在表演了。
杰克逊:演员永远不可能被取代。有人认为人们更喜欢看到计算机制造出来的角色,这太荒唐了,简直是偏执狂才有的想法。动作捕捉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当你用化妆解决不了问题,它能帮助你创造出有血有肉的角色。或者你有个角色不是人类,唉,为什么总有人要造出这样的角色呢?动作捕捉太贵了,比演员来演要贵20倍。
卡梅隆:关于动作捕捉的好处,人们没有谈到的是,你可以找来一个演员,他的角色多大年龄,都是你说的算。比如说你找来一个40岁的演员,他的故事却需要跨越很多年,角色第一次出场时是15岁,最后是80岁。
如果我今天来拍《泰坦尼克号》,情况肯定和当初相反。我不会再造一座750英尺长的船模了。只要在大的计算机成像,片场里造一座小一点的就够用了。我不会再为了一个接吻的场景花上七天时间,只为等到完美的落日。我们现在尽可以在绿幕前拍出来,至于落日,我们能随心所欲地做。
杰克逊:电影人手里好用的工具并不太多。可是人们却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技术上。也许电影业是咎由自取,很多人都过于关注技术而不是故事,反过来又误导了自己。人们把计算机成像当成噱头,有时候又为糟糕的剧本和故事埋怨计算机成像。我们现在得出这样一个观点:没有故事,就没有呈现。我们看到了恐龙,我们看到了外星人,《阿凡达》里出现了很多生动的外星生物。我想我们可以*到另一个阶段了,那就是对故事的需求重新成为第一位的,而对计算机成像的兴趣会下降。
卡梅隆:我想你是对的。有意思的是,在为《阿凡达》做宣传时,我们放出一个预告片,里面都是炫目的画面,可是人们感觉不满意,因为他们没有得到对故事的足够了解。我们于是又放了一个有关故事的宣传片上去,说这些主角如何如何。突然之间,人们就对这部片子兴致十足了。这算是为如何宣传电影提供了素材。
十五、詹姆斯·卡梅隆来华造势
好莱坞鸿篇巨制《阿凡达》将于明年1月4日作为2010年第一部进口大片登陆中国。昨日,该片的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为影片上映造势。
卡梅隆导演自从1997年以《泰坦尼克号》创下35亿美元成绩并创纪录地夺下11项奥斯卡奖的历史纪录后,至今尚无人可以打破他惊人的成绩,他的每一部作品,从《终结者1》《异形》《真实的谎言》《终结者2》到《泰坦尼克号》,无不以开拓者精神撼动业界,也吸引了无数的影迷。而被外界誉为卡梅隆14年磨一剑的史诗巨献《阿凡达》,耗资3亿美元,再加上4年的精心拍制,被电影业界赞为将“革新影史”的巨作。
《阿凡达》讲述在未来世界,人类为取得另一星球资源,以人类与纳美人的DNA混血,培养出身高近3米高的阿凡达,并能以人类意志思维控制,在潘多拉星球生存活动并采寻一公斤值2千万美金的矿产输送回地球。前海军队员杰克,自愿接受实验并和阿凡达来到美丽如画的潘多拉星球。然而,杰克在与纳美人接触且结识了奈蒂莉后,却面临一场意想不到的浩劫,同时也展开了这位为现实所逼的英雄一段探索与救赎的旅程。
昨日现场,为了宣传本片而在全球奔波的卡梅隆声音略带沙哑,他表示,《阿凡达》的构想在多年前已经成形,但为了等待技术的进步来实现我想达到的效果,才等到现在。谈到《阿凡达》,导演说:“除了特效以外,我想在片中探讨人类如何和不同的文化、种族相处,片中多次使用了一句台词‘Iseeyou’,意思就是说我们互相能够看到别人,理解别人,而人类也应该互相理解,尊重自然。”
十六、詹姆斯·卡梅隆送给黄山的新年礼物
(程亚星)曾借影片《泰坦尼克号》夺下11项奥斯卡大奖的美国好莱坞重量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历时14年、耗资5亿美元制作的最新科幻大片《阿凡达》,在全球范围早已未映先热。12月日,《阿凡达》在北京举行首映式,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亲自出席,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坦言:哈里路亚山的原型来自中国的黄山,是中国黄山给了我们灵感,只是我们把原型放到了天上。
哈里路亚一词希伯来语意思是赞美耶和华(英语“PraisetheLord”)。“哈里路在希伯来语中是”赞美“的意思,而”亚“是”耶和华“的简称。电影《阿凡达》中的”哈利路亚山是宛如仙境的圣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漂浮在空中的山,最初的灵感来源居然是中国的黄山。
大导演卡梅隆至今没到过黄山,那么,他的灵感是从哪里获得的呢,原来,在拍摄《阿凡达》之前,剧组曾派白摄制组到中国取景,其中有一个摄影师来到了黄山,拍了一些黄山风光的照片,卡梅隆导演就是从这些美丽的黄山照片中获得了灵感。
黄山是美的源泉,更是人们欣赏美的载体。黄山给了大导演卡梅隆以创作灵感,《阿凡达》拥有中国血统,哈利路亚山的原型就是中国黄山,众多的媒体和网站进行了报道,这可以说是黄山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礼物,黄山将以特别的方式伴随影片《阿凡达》走进全世界更多人们的审美视线。
提及《阿凡达》中的“悬浮山”,卡梅隆坦言这一景色的创意来源于黄山:“哈利路亚山确实很中国,因为灵感来自黄山,我们只是把黄山抬到了空中而已。剧组还专门派人到中国采景,最后组成动画。虽然我至今还未来得及去那里看看,但拍完电影后,我觉得我去过了,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十七、还有什么做不到?
在《泰坦尼克号》雄踞全球票房12年之后,詹姆斯·卡梅隆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3D立体巨制《阿凡达》再一次站在世界之巅,成为全球话题焦点。12月日,中国传统节气冬至和西方节日圣诞平安夜之间的这一天,卡梅隆和《阿凡达》制片人乔恩·兰道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酒店接受了包括时光网在内的几家主要网站的采访。
卡梅隆表情轻松地和制片人乔恩·兰道步入采访厅,他一身标志性打扮,蓝色衬衣黑色西服,无名指上戴着银色婚戒。主办方在采访开始之前特意强调卡梅隆的嗓子有些哑,紧张的全球宣传活动所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然而,整个采访过程中,这位被业界称作“世界之王”的大导演言谈十分亲和,非常仔细耐心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
在采访中,时光网记者最终放弃翻译取得了最多的时间,向卡梅隆提出了三个问题,当准备问第四个问题时主办方出面示意停止,台上的卡梅隆和制片人兰道笑着打趣道:“你都问了三个啦。”
在今天下午举行的《阿凡达》中国区发布会上,中影集团新闻发言人翁立明确表示,经过片方、引进方、发行方和院线方,以及影院多方几次协调,《阿凡达》将于明年1月4日登陆内地各大影院。
哈利路亚山来自中国黄山
记者:哈利路亚山很中国,是中国文化影响你吗?
卡梅隆:我要告诉你,这个山,这个哈利路亚山是来自中国的黄山,来自这个灵感。我们只是把黄山抬到了空中而已。虽然我没去过,但是拍完电影我觉得我去过了,身临其境。
乔恩·兰道:我们还有剧组人员专门来到中国采景,拍照片,回来好做成动画。
记者(追问):那杰克的辫子呢,很清朝。
卡梅隆:哦,我们不叫Braid(辫子),英语的长辫子叫Queue,这是我们常用的词。嗯,这个和中国文化的关系不大,我们想的是这根粗大的辫子能够遮住杰克的脊椎,和他的神经,有一个保护的意思。而更多的,辫子就像杰克的阿凡达的**火线(FIREWIRE)接口,能够连同外界,供给能量。
《阿凡达》超越了我的想象
记者:《阿凡达》从筹备到实现经历了这么多年,你现在觉得你的梦想彻底实现了吗?
卡梅隆:是的,它最终超越了我的梦想。超越了我15年前所想象的。因为我们最终有幸和如此多优秀的艺术家共事。拍这个电影就像做汤一样,你放了很多很多的食材,你也不太知道最后会是怎样的,这些艺术家就是这些材料,他们参与进这个电影,积极的拍摄这部电影。现在这部电影不是我自己一个人的,是我们所有人的,演员剧组的。就像一部普通电影,你把故事告诉给这个演员,是演员让故事变成现实的,所以最终的结果真的比想象的好。
记者:你现在还想再拍一部就连今天的技术都达不到的电影吗?比如再等上14年。
卡梅隆:呵呵,我认为我们成功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电影技术的大门,我们已经如愿以偿了。我们现在已经做到了人类表情捕捉,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不过下一步的挑战是要做得更快,成本更低。
事业上的辉煌
一、迈向辉煌
1986年,詹姆斯·卡梅隆自编自导的第二部作品《异形2》问世。这部影片是著名导演瑞德利·斯科特的科幻经典《异形》的续集。詹姆斯·卡梅隆编导的这部影片的续集明智地避免了重复原片的风格,而是把人和异形的战场从单个的太空船搬到了一个巨大的太空基地,以一种动作片的风格重新演绎了发生在太空的恐怖故事,整部影片洋溢着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此片的视觉效果也绝对一流,其美工设计给人一种卡梅隆影片所一贯具有的,纯粹的(而非形式主义的)机械审美*,而其特技制作也堪称达到了电脑生成影像参与电影制作之前的高峰。《异形2》获得了七项奥斯卡提名,其中包括西古内尔·韦弗的最佳女主角提名,结果获得了最佳音响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大多数的电影续集质量和声望均不及首部,卡梅隆却表现了他高人一筹的地方,那就是他制作的电影续集质量均是极为优秀的(无论是《异型2》《第一滴血2剧本》还是后来震惊电影界的《终结者2》都获得了巨大成功)。
19*年,詹姆斯·卡梅隆自编自导的第三部重量级作品《深渊》问世。这部科幻影片和卡梅隆的其它同类作品有些不同,虽然其中穿插了很多惊险的打斗和关于海底神秘生物的描述,但它重点还是用一种比较慢的节奏,在一个科幻的背景下讲述了一个关于夫妻感情的故事。很多观众认为这部影片的节奏过慢,使人昏昏欲睡,这使得这部影片的票房不如卡梅隆的其它影片卖座。但也有很多影迷被片中人物的感情所打动。在撰写《深渊》的剧本时,卡麦隆正在经历和第二任妻子——电影制作人高尔·安妮·赫德的感情危机,自然地把自己的经历带入了创作之中,把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纠葛写得感人至深。
1991年,被影迷们盼望已久的《终结者2》终于浮出水面,这部影片震惊影坛,并且赚得了2亿美元的国内票房,获得了四项奥斯卡奖(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最佳化妆和最佳音效剪辑)。《终结者2》宣告了一个时代的来临,人们终于相信,电影特技表现已经无所不能,唯一的制约只是人们的想象力。在每个单个的场面中,詹姆斯·卡梅隆也发挥了的导演和剪辑才能,在场面调度、蒙太奇的使用和时间的控制(太短不过瘾,太长又使人厌倦)等方面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二、数字领域“真实的谎言”
在《终结者2》之后,詹姆斯·卡梅隆于1993年成立了自己的特技制作公司“数字领域”,和卢卡斯的“工业光魔”分庭抗礼。1994年由“数字领域”制作特技的第一部影片《真实的谎言》出炉。这部影片试图把间谍惊险片和喜剧情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地发掘出了动作明星施瓦辛格的幽默潜力,但它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结尾那一架“海鹞”式垂直起落战斗机。它在海天一色的背景下发射“小牛”导弹打中跨海大桥的场面既壮观华美,又具有军事演习一样的真实感;而后来的机翼上的搏杀又呈现出繁复和夸张的卡通风格。作为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能够选中这种独特的武器扮演片中“重要角色”,并且把它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又一次证明了他对机器美的特殊爱好和感悟力。另一方面,和多数影片把特工人员描绘成冷酷无情的杀人机器相反,《真实的谎言》把他们描绘成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再一次体现了卡梅隆特有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巅峰
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拍摄了著名的《泰坦尼克号》。一心追求自己心目中完美目标的精神的他,在《泰坦尼克号》中得到了最高的体现,詹姆斯·卡梅隆亲自*办了几乎每一件事,从给特技人员画受力分析图讲解大船沉没的原理,到为片中的杰克提笔画素描。在拍摄过程中,詹姆斯·卡梅隆对演员和职员也非常的严格。投资方的冷言冷语、手下的怨声载道、酷寒的海水,再加上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难以想象的困难,这一切使卡梅隆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但他仍然坚持着,并且喊出了近乎悲壮的豪言壮语:“‘泰坦尼克号’可沉,《泰坦尼克号》不可沉!”
这一切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在《泰坦尼克号》推出3个月后,全美票房收入高达4亿7千万美元,而国际票房更是超过了18亿,使这部影片成为了最卖座的影片之一。这部影片更是获得了14个奥斯卡奖的提名并获得了其中的11个,平了《宾虚》的纪录。詹姆斯·卡梅隆也因此获得了第70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在颁奖晚会上,卡梅隆近乎疯狂地举起奥斯卡奖,大声说出片中的著名台词:“我是世界之王!”
辉煌之后,詹姆斯·卡梅隆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消失”,《泰坦尼克号》之后他一直没有推出大的银幕作品,直到2005年,他才正式宣布开拍他的新片——《阿凡达》,这是一部真人表演结合电脑CG动画的科幻片。在接受美国《时代》杂志专访时,这位好莱坞最会“烧钱”也最会“赚钱”的大导演承认,此片在票房上很难超越《泰坦尼克号》,但是他又立即补充了一句:没人能超越《泰坦尼克号》。这位曾经在奥斯卡颁奖礼高呼“我是世界之王”、被很多人形容为“暴君”的大导演,仍旧是一副霸气十足的模样。
四、再成“世界之王”
号称史上最昂贵电影的《阿凡达》在全球公映39天后,终于以18.59亿美元打破《泰坦尼克号》保持13年的影史全球总票房纪录。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轻松实现自我超越,再次成为“世界之王”。目前,《阿凡达》票房已轻松翻越惊人的20亿美元,不出意外,这个数据将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被尘封,寂寞等待下一部惊世之作的出现。《阿凡达》不仅缔造了新的全球票房纪录,在北美地区也一骑绝尘,《阿凡达》在北美地区詹姆斯·卡梅隆上映47天,代表作-《深渊》。
总入账6亿110万美元,超越了《泰坦尼克号》之前保持的6亿10万的记录成为新的本土票房总冠军。内地方面,据院线方面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28日《阿凡达》内地票房已突破12.3亿元人民币。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阿凡达》在中国票房已累计到1.8亿美元,仅次于北美7.07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二。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单片票房首次*“一亿美元俱乐部”,中国也和北美、法国、日本一样,成为了好莱坞*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