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的资料及一些分析(2/2)
关于迁都:
建炎四年四月,高宗在海上获悉金兵北撤,才从温州经明州回到越州。越州地理位置偏僻,漕运很不方便,南宋朝廷的大批官员、军队集中此地,物资供应无法得到保证。相比之下,高宗对逃难时曾经停留过的临安(杭州)念念不忘。那里交通方便,江河湖泊交错,金人的骑兵无法驰骋,大大增加了高宗的安全感;又地处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基本可以满足南宋朝廷的需要;而且自唐、五代以来,杭州经过了长期的开发建设,已经一跃成为繁华秀丽的“东南第一州”,它对于刚刚饱经流离之苦、热切渴望安逸生活的高宗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绍兴二年(1132),高宗迁都杭州,南宋朝廷终于获得了喘息之机,初步在东南站稳了脚跟。
正史中赵构生平的疑点:
一,赵构到金营做人质那段,正史上说是金人认为他这个亲王是假的,所以将其遣返。这个明显和金人要灭尽赵宋皇室的方针矛盾。如果他们认为赵构是皇族,那么应该继续羁押;如果他们认为赵构连皇族都不是,那他们可以说是上了大当,不杀他泄愤,反而放掉他?怎么都说不通。事实上金人抓住的俘虏,除了交涉后放出的少部分人以外,就只有自己逃出的了,他们绝不会主动放人,尤其是赵构这种身份。
我对赵构的评价:
赵构在早期还是致力于恢复的,从他破格提拔岳飞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苗刘之乱使他失去了唯一的儿子,这令他对武将开始提防起来。再加上金人逐渐在北方站稳脚跟,北伐的难度越来越大,他也就放弃了原先的想法,安心享受起虚假的和平来了。
赵构在历史上所受的批评够多了,我也不想为他平反。不过,以他当时的窘境,大部分皇帝也未必能比他做得好。在我看来,以当时的情况,能恢复中原的,除非是这几个人做皇帝——汉宣帝刘洵、汉光武帝刘秀、曹操、李世民、朱元璋、朱棣,其他人都绝无可能,中国大一统之前的几个牛人也可以,但他们毕竟没做过皇帝,胡人皇帝里也有几个,但放进去显然不合适,所以我就不列出来了。
赵构其实是一个普通人,和一般的老百姓一样,他懦弱、胆小、贪恋和平。但是他比他的哥哥和父亲要强得多,也强过只知道以身殉国的崇祯。赵构的父兄为了保命不惜强抓民女讨好金人,而赵构终其一生没这么做过一次。这倒不是因为他心地多好,只是因为他很聪明,他知道即使这么做,金人也不会就放过他,他不做没用的事。
金军打来时,赵构本人只做一件事,那就是逃跑。大家都觉得这样做很丢脸,可是他又不懂打仗,留下对指挥只有妨碍,没有帮助,他只需要活着作为号召即可,他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至于抵抗,交给那些大将就可以了,事实上他们也确实做得不错。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赵构很像美军,打不过就逃跑,但要他投降(实质性的投降,就是交出军队一类的,嘴上认输不算。),很难
赵构虽然屈膝求和,但是底线他是绝对不让的。秦岭淮河以南的土地,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会割让。因为金人得到那里后,便可以建立起强大的水军,那时南宋就真的要亡国了。他虽然杀了岳飞,但是并没有完全放弃抵抗力量,至少南宋的水军依然强大,所以岳飞死后,金人也没有趁机入侵。要不是有这个基础,后来也不可能有采石大捷。
现在可以盖棺定论了,赵构是一个绝顶聪明,但自私自利、懦弱胆小、贪图安逸的普通人(性格方面),但不幸的是,他坐的位置是需要需要伟人来坐的,于是,悲剧就诞生了。不过,如果他有个很牛的宰相,与岳飞一文一武,那倒还是有希望的,因为有他在,赵构便不用担心岳飞功高震主。
事实上,那个人是有的,可惜却因为一个令人又是钦佩又是懊恼的原因,熬到了四十多岁才参加科举,那时岳飞早已不在了,天意弄人,徒叹奈何!
赵构看人很准,尤其是在才能方面,几乎从未走眼,比如对张浚、岳飞、秦桧(德行是败坏,但才能确实是没话说的。)还有退位后对那位大孝子的评价。但很可惜,他在判断一个人的人品方面,水平就差远了,所以才有苗刘之乱,以及后来岳飞和秦桧之事了,不过“知人知面不知心”,这本来就是极难的。
另外,赵构是一个很重视亲情的人,从他对母亲的孝顺、对发妻的思念、以及后来和吴皇后的白头偕老就可以看出,他对两个养子也相当不错,从这点来说他也像个普通人,毕竟大多数皇帝都是无情的。而且他对身边的近臣也非常好,但是有罪轻罚,是典型的公权私用啊,这其实是他最大的问题,胆小懦弱之类的危害反而没它大。说句题外话,其实就当初他对岳飞那样恩宠的态度,很可能是将他视作近臣了,可岳飞没能领会到这点,两人反而因为性格原因而分道扬镳了,君臣关系远比不上梁武帝和陈庆之,实在令人叹息
但是这一切都建立在他追求“有用”的大前提上。所以尽管他的发妻和女儿被金人抓走百般凌辱蹂躏,他也没去设法营救,因为他根本没办法救出她们,而且他表现得越重视她们,金人反而会更加变本加厉。但是一旦金人态度松动,他则毫不犹豫,为了换回母亲,宁可处死岳飞,这是典型的公权私用,虽然鄙视,但大部分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都会这么做吧,还是那句话,他是个普通人。而在如此心伤家人受摧残的情况下,这厮还能活到81岁,说明他实在是太想得开了,这点倒确实非常人可比(也许是史上心理承受力第一了,可惜只是承受不反抗,有什么用啊!唉)。
很多人说赵构“文武双全”,我不太赞同。如果赵构是个平民,或者武将与小官吏之类的,那么的确可以这么说,但他是皇帝!皇帝根本不需要亲临前线,所以个人勇武没用;而诗词书画之类的才能更是无用,这种用不上的“文武之才”有什么意义?在我看来,对皇帝来说,有军事才能,才能算“武”,有治国才能,那才叫“文”。赵构后者是具备的,但前者所以,请不要再说赵构是“文武双全”了!诸葛亮都能说是“文武双全”,但赵构不能!
可以盖棺定论了,赵构此人:胆小(一般程度)、无耻(史上罕有)、自私(一般程度,但不仅仅是他自己,也包括了他的身边人,所以影响很恶劣。),重感情(在皇帝里算是少有的了,但在我看来,这是他最大的缺点。)、务实(实际得可怕)、聪明(尤其是在自保上,可以说是绝顶聪明,如果他做谋士,应该不下于贾诩,但他是皇帝)
如果赵构不是皇帝,他应该能获得不错的历史评价;如果赵构是个太平皇帝,他也不会比大多数的皇帝差,所以其实他也挺可怜。但是,可怜归可怜,我们还是要一如既往地谴责他,因为如果当权者都学他,中国遇到危机岂不是立刻玩完了?所以为了宣传的需要,他是一定要牺牲的!反正他这人无耻得很,应该在地下也不会计较来着--!
本书里的赵构,在性格上与正史类似,不过能力尤其是判断力上我加强了一点,私心上也减了一点,要不然剧情还真难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