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警报(1/2)
第三十二章警报
六月二十五日上午十点。上海理华新路一百零五号,调查科上海情报工作部所在地。
南京调查科总部派驻上海特派员杨剑虹和其副手鲍君甫走进了调查科上海情报工作部主任办公室。
杨剑虹是广东人,和鲍君甫是老乡。在“五四”运动时期,杨剑虹是上海洋务工会的负责人,其思想一贯属于国民党极右翼,按**人的说法就是思想极其反动。杨剑虹和鲍君甫虽然平素在很多问题上谈不到一块,但是由于两人是老乡,加上在“五四”时期两人合租一套房子,同吃同住,因而也成了密友。
杨剑虹同时也是陈立夫的好朋友,调查科初具规模之后,杨剑虹被陈立夫任命为调查科驻上海特派员。由于特派员可以命令调查科上海情报工作部主任,实际上杨剑虹成了党务调查科在上海的总负责人。
今天杨剑虹和鲍君甫是接到了调查科上海情报工作部主任朱冬透的通知,说有重要情报汇报才双双赶到朱冬透的办公室的。
前段时间,朱冬透没有把探查“令丰旅馆”的有关行动汇报给特派员杨剑虹,只是担心行动作无用功而已。现在既然已经查明那个“林峰旅社”就是上海**设在公共租界内的一个交通站,自然没理由不把工作成果汇报给杨剑虹。朱冬透也不想让杨剑虹以为自己在故意架空他。
“杨特派员,鲍先生,两位请坐。”,朱冬透热情地站起来迎接杨剑虹和鲍君甫,又让秘书送上茶水。
看到两人在把办公室沙发上坐下后,朱冬透从松江“归家客栈”的突发案件开始说起,怎么从一个粗制滥造的本子上发现的线索,又怎么在全上海作探查寻找所谓的“令丰旅馆”,怎么通过跟踪监视目标里离开的人员来判断是否共党据点,一直说到跟踪人员在南通遭遇的又一起枪战。
“根据南通警察局转来的报告,在南通会友客店里打死的四名共党分子,决不是一般的人员,他们枪法精湛,战术娴熟,几支手枪组成的交叉火力顶住了大队警察八次进攻,最后子弹打完后,剩下的最后一个共党分子竟然操起打空的步枪冲进警察堆里肉搏,这在我们一般抓捕共党的行动中是很少见的,他们肯定是军人。这和总部所判断的**正在进行一项从瑞金匪区向苏北匪区支援军事干部的推断是相符的。”,朱冬透说道。
“但是,只是从那四名共党分子住过那家旅店就断定那是上海**的交通站是不是太草率了。”,杨剑虹听完之后问道。
朱冬透解释道,“一名打死的女**的行李里发现一个记着‘令丰旅社’的本子,在租界有一个叫发音近似的‘林峰旅社’,又有四名前往苏北匪区的**军人在这家旅馆里住了一夜。这决不是巧合,在秘密行动中也没有巧合。虽然没有更多的证据,但是从已有的这些线索已经可以断定‘林峰旅社’就是接待前往苏北匪区共党干部的上海交通站。”
鲍君甫接着问到,“那朱主任下一步打算怎么行动?”
“我打算通知租界巡捕房,请他们派巡捕对这个**的交通站实施秘密抓捕。然后由我们的人或者巡捕房的巡捕控制这个交通站,等待其他共党分子自投罗网”,朱冬透回答道。
鲍君甫接着又问,“那为什么不继续监视这个交通站,通过跟踪来往人员来顺藤摸瓜找到更多的共党分子呢,那不是更加保险么?对交通站实施抓捕的话,只要走脱一个人,你的守株待兔的计划就会化为泡影。”
朱冬透苦笑回答,“通过监视跟踪是更加保险,但是那个交通站的掩护是一家旅馆,往来人员除了共党分子之外更多的是普通的住店客人。要仔细跟踪旅馆里进出的每个人员的话,我把手下整支行动股投进去都不够。”
朱冬透扳着手指算道,“现在我手下行动股的行动一组、行动二组加起来不到五十个人。如果分两班轮流监视,一班最多算二十四个人,要安全跟踪一个人起码要两个人交替跟踪,这样一班人最多只能跟踪十二个或十二伙人。根据我们到目前为止的监视,那家‘林峰旅社’一天要进出几十伙人,最多的一次纪录是一天内有三十一个人住店,四十五个人离开。而且,我也无法把整个行动股都一直投入到这么一个案子里。所以我们根本没有这个人力,除非巡捕房也能投入大量巡捕来跟踪监视。”
朱冬透咽了口口水接着说,“但这样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随着监视跟踪人员的增多,被**发现的可能也会跟着增多。所以我仔细考虑之后,还是觉得先把林峰旅社’里的共党分子抓住最为妥当,免得夜长梦多,鸡飞蛋打。而且即使抓捕过程中有共党逃脱,也并不一定不能实施守株待兔的行动,因为通过交通站前往苏北匪区的共党分子是从外地来的,他们在路上的时候是无法得知上海交通站被我们端掉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