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1/2)
毕业季,乱麻麻。学生、老师都有拖延症。
学生,写论文,改论文。
复制、粘贴,被揪出来,大改。
剪辑、粘贴,被揪出来,再改。
编造、硬凑,又改……
没有现成,大量现学,词语贫乏,逻辑混乱……难度这么大,怎么不犯病?“拖”字诀用到底!
老师强行稳定情绪,改论文。
三催四催,得剪贴垃圾一篇,手握速效救心丸,自建论文框架,苦口婆心,事无巨细讲解。
再催数次,得剪辑垃圾一篇,手扶心口,先对自己之前的表述能力怀疑一番,再详细讲解修改意见。
“叒”催,很不想再看到论文,又迫于责任感,希望赶紧看到论文。终得怪异论文一篇,带着习得性无助,逐句修改。
如此心力交瘁的事,怎么不得病,想要拖延?
……
她也正犯着拖延症。不过,没想到,学生的病比她严重多了。
第二天就要答辩,最后一稿(其实也就是第二稿)还没出来!她觉得自己就是个弱势讨债者,着急的太监。无奈,欠债的都是“皇帝”,一点儿也不着急!
没办法,只有先报备。于是,打开微信,进入工作群,@系主任,讲明情况。
“叮咚”,董老师报以的深切的同情。
昨天,她也在着急。
她的学生不在学校,她只好用网络联系,发出修改意见,询问论文情况。结果,她的信息没有得到过一次回应,学生就像蒸发了一样。
就在她深深怀疑是不是联系方式搞错了,是个空号的时候。一日半夜,手机突然“叮咚”,将正处浅睡状态的她吵醒。
纳闷:谁这么没眼力劲儿,半夜发信息?
打开一看,赫然是“蒸发”学生的论文!联系方式竟然完全正确!学生又重新“凝固”了!
忍着愤怒,她还是极端负责地将那篇狗屁不通的“夜半论文”看完,并提出了大段修改意见,还给出了表述范例,让学生参考,以免其再用“非人话体”写作。
然后,就又没有然后了,学生照例没有回应,直到昨天。
她和董老师都觉得,怎么她们能混成这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