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林则徐-初涉官场(1/2)
金榜题名的林则徐在翰林院办完入职手续后,就利用假期回家省亲。嘉庆十八年(1813年)才带着老婆回京正式上班。主要工作是学习满文。一年后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翰林院的工作是很清闲的,而且上班是弹性工作制,只要完成手头工作就可以回家歇着,如果没活儿连去都不用去,不用打卡,也没人查岗。(至都中本无官事,翰林尤可终年不赴衙门。)
工作虽然清闲,但林则徐可没闲着。
因为他上班没多久,就赶上了天理教进攻皇城事件。
虽说事件很快就被平息了,但朝廷上下对这件事的总结和讨论持续了很长时间。众大臣纷纷就此上奏皇帝,总结教训,陈述利弊。
还是小京官的林则徐当然参加不了这样的讨论,但满怀抱负的他,经常阅读邸报,留心大臣们的奏疏。
顺带说一句,邸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汉代就有了。内容大致包括朝廷重大的决策、人事变更、各地军政信息和摘录一些大臣的重要奏章等等。
根据信息的汇总和自己的分析,林则徐认为粮食问题是导致天理教起义的直接原因。这两年北京、河南、山东等地持续大旱,导致多地粮食歉收,朝廷却没有相应的举措,再加上土地兼并横行,官场贪墨日重。造成了本就不堪重负的京畿附近的农民更加无以为继,从而引发了这场天理教起义。
初涉官场的林则徐明白,此时的他官微言轻,有些问题对他来说更是属于政治红线,不能动,也不敢动。所以他潜心研究水利漕运问题,开始撰写《北直水利书》,希望能够以此解决粮食问题。至于他认为的那些可能触及政治红线的问题,林则徐终其一生也没有向他的皇帝提出过建议,即使在他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就这样,林则徐在翰林院踏踏实实的工作了七年。期间出了两趟差,担任乡试考官。还在会试中充当过一次考官。
怀才就像怀孕一样,终究是要被发现的。
---王立群
林则徐的才能就被他的老师曹振镛发现了。
曹振镛是何许人也?
林则徐在参加会试的时候,时任工部尚书的曹振镛是主考官之一。自科举考试创立之日起,考官和考生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师生关系。考试结束后,成绩优异的林则徐就引起了曹振镛的注意。在林则徐正式入职翰林院不久后,曹振镛就被调任吏部尚书。三天后,升任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大学士是清朝文官的最高官职,正一品。至于太子太保,虽说从品级上看是从一品,也没有实际的权利。但这类的官职是清代的加官或赠官,属于身份的象征,是清代官员们梦寐以求的荣誉加持。
到了道光朝,曹振镛更是不得了。在道光继位后对军机处改组的时候,曹振镛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后来作为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的功臣之一,被晋封为太傅。
太师、太傅、太保就是传说中的三公,正一品。在世的时候被封为太傅的,纵观清代一朝也没几个。后来的曾国藩和李鸿章也是在去世后被追封为太傅的。按史书的说法,曹振镛“恩眷之隆,时无与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