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落脚金山(1/2)
穆陵市是个县级市,下属10多个乡镇。
兴源镇和小金山都归属穆棱市,一个在西边,一个在东边。
兴源镇以林业为主,小金山以煤矿为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百废待兴,煤是国家的主要能源,丰富的煤炭资源,造就了小金山的繁华。
金山镇地形狭长,一条主街道延伸到远方,街道两旁的砖瓦房星罗棋布,眺望远处,入眼都是高耸的煤堆。
“你快看!那栋房子多漂亮!”张芝指着窗外,客车刚刚略过去的1栋6间大瓦房,窗明脊亮,房屋外墙贴着白色瓷砖,两扇窗户之间的墙上,用瓷砖拼出的红色福字。
“将来,我们也要盖这样的大房子,把金钟他姥姥姥爷爷爷奶奶都接来”张芝说这句话的时候双拳紧握。
客车驶进客运站。
“老二”……
客运站门口毕成大姐领着三个孩子正向他们招手。
毕成两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们姐弟4人,从辽宁丹东逃荒到黑龙江穆棱,最后改嫁到兴源镇。
大姐叫毕凤,母亲改嫁后又生了一男两女,但姐弟俩的关系比较特殊。
继父对毕成不好,一直想把他送人,大姐稍微年长,寸步不离,姐弟才未被分开。
“金钟”满月的时候“ 毕凤”去看过,但此时此刻再相见姑侄亲还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客运站回家的路上,毕凤走在前面抱着金钟,三个孩子在周围跑着跳着,毕成小两口跟在后面,画面和谐。
毕凤回头看了一眼张芝微微隆起的小腹 :“弟妹,怀多久了?”
“三个月,刚刚显怀”张芝摸着自己凸起的小腹说。
毕凤又问:“你们打算要几个?”
张芝说:“就要两个,一个太孤单,两个做个伴儿,以后遇到事儿能互相商量商量”
“两个正好,可别要太多,第2个最好是姑娘,”毕凤补充到。
毕凤家住一所二手的三间砖瓦房,离客运站不远,客运站地处金山的镇中心。
走进大姐家,张芝不无感叹:“大姐你们家真好,地都是水泥的,好打扫。”
大姐坐在炕沿儿上,摇晃着睡着的金钟说:“你姐夫当时要铺地砖,进屋得脱鞋,我觉得不方便没同意”。
“大姐夫真能干,”张芝发自肺腑的羡慕。
“弟妹呀,你看到的就是个空壳,这些年我们欠了不少外债,也是苦苦挣扎”毕凤叹着气,开始讲述。
大姐夫叫张连生,跟随父辈闯关东来到这儿,凭借年轻有一膀子力气,又踏实肯干,从下坑干起,最后得到一位姓尚的老板赏识并提携。
大姐夫和大姐结婚后,大姐生了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小儿子对比同龄人智力欠缺,现在已经三岁还撒不开手。
眼看着那些煤老板一个个富的流油,大姐夫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
(本章未完,请翻页)
直到两年前大姐夫从私人手里买来一个刚勘测完的煤坑。
煤坑在大山里,从坑里开采出来的煤,要想运往外地,首先要修路,能通行卡车,所以前期投入很大。
毕凤最后叹口气又说:“这两年我天天提心吊胆的,你大姐夫干的这个煤坑没有任何手续,被查或发生点矿难,咱家都承担不起,买这个房子也是为了撑点门面,是给那些债主看的。”
毕成坐在木凳上,腰弯的很低,双肘撑在膝上,抽着卷烟。
小舅子的投奔,大姐夫十分热情,用他自己的话说,别管穷富,别管大小,自己好歹是个煤老板。
晚饭吃的饺子,张芝对未来充满憧憬
两天后,大姐夫托人在主街道的最里边儿划了块儿宅基地。
大马路没有之前的宽广和平坦,雨水在马路中间留下明显沟壑,沟壑里未被雨水冲走的大块石子杂乱无章。
金山以煤矿为主,漫山遍野的煤堆间点缀着零星的麦田。
毕成正用铁锹平整土地,张芝坐在一块石头上,给金钟哺乳,这是他们的新家地址。
盖一栋房子对二人来说肯定有难度,但不是不可以完成,用毕成的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