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少年柳岸弃文学武(1/2)
清朝末年,国势衰微,列强环伺,匪盗蜂起。
邯郸西部山区的柳家庄,村里私塾先生柳如寄家大门紧闭。
两日前,从山中窜来一伙强盗。将村里家家户户的粮食、禽畜劫掠殆尽。
因此,太阳刚一落山,柳如寄就吩咐小童华三上了门栓。他与妻子薛氏,陪着十岁的儿子柳岸在书房读书。
“如今科举已废,今后读书再多,也是求进无门啊!”,柳如寄叹气道。
忽然,一个人影来到柳家门前,“当当”的扣动着门环。华三扒着门缝一看,见是一位道人。便匆匆跑进书房,禀告柳如寄。
柳如寄一听是个道人,心中暗喜,定是陆孤舟回来了。便赶紧跑出去开门。
大门一开,见来人一身灰色道袍,腰悬宝剑,手执拂尘,面孔瘦削,三缕长髯。不是陆孤舟还会是谁。
四目相对,二人竟然都有些眼眶湿润。
“孤舟兄,你这一去三年,终于回来了!”。柳如寄忙上前握住陆孤舟的手,由衷的说道。
这位陆孤舟,与柳如寄是莫逆之交。两家从父辈开始便是通家之好,二人从小一起长大,只是一人崇文,一人尚武,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友情。他们相约大比之年,一个参加文试,一个参加武举。日后可以文武合璧,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功业来。
大比之年,两人顺利通过了童试,有了秀才这个功名。待他们信心满满参加乡试时,却意外的名落孙山。
三年之后再考,仍然榜上无名。他们从弱冠之年考到了而立之年,乡试就像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龙门,挡住了他们的求进之路。
陆孤舟最终悟到人世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捉摸。索性披发入山,去终南山寻仙问道去了。
柳如寄也放弃了科考,在乡里办起了私塾,以教书为生。
后来,陆孤舟访道归来,在柳家庄十里之外的雾云山结庐而居,潜心修道。春秋之际则会外出云游,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
柳如寄已经结婚,夫人薛氏贤良淑德,日子过得简单而幸福。不外出云游的日子,陆孤舟常来柳府做客。柳氏伉俪,也偶尔携带清酒小菜,到陆孤舟的茅庐盘桓,请教一些养生吐纳之法。
柳如寄婚后第三年,薛氏诞下一子。陆孤舟为他取名柳岸。取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之意。
陆孤舟喜欢柳岸,柳岸与陆孤舟也投缘,襁褓之中时,无论怎样哭闹,一见到孤舟就会咧开小嘴笑。
再大些,能蹒跚学步了,见到陆孤舟来家,就会依偎在他身边。如寄夫妻见这爷俩如此投缘,索性求孤舟将柳岸收为义子。
这次孤舟外出云游前来辞行时,七岁的柳岸牵着他的手,送他到门外。像大人似的叮嘱他早点回来,小脸上泪珠扑簌扑簌的落下来。
孤舟心下竟有些不忍,笑着对如寄夫妇言道:“修道之人本该斩断万般情丝,想不到于岸儿这一端,竟成了我的羁绊。”
如寄夫妻也笑道:“万般皆是缘,既然如此,您就早点回来!”。
可这次云游,陆孤舟一去就是三年。
“岸儿和嫂夫人可好?”,陆孤舟开口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