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灯外野火虫鸣(1/2)
白衣少年在暮色中游魂般荡着,最后停在那香河春桥上,传闻此桥,曾是许多爱而不得、顾盼失神的恋人,临水投河之处。
及至黄昏,游船不见行人稀,天辰初现长庚明,有风声呜咽渐起,如鬼夜哭。人有情时不论死生,不计归程,人无情时便如河水,去不复返。
少年到了桥心回望,才知道已断了回去的念想。
桥那头,是贵人住的内城。
桥这头,小院黄昏,无人。
少年仰头,无月时星稀如萤火,一如远处河面倒映灯火,谁人家户,留灯待谁人。
小桥那头忽然出现一个细挑身影,如柳婀娜,如竹清瘦,如谷堆伫立无言。
“在此时此地见到,”那女子隔很远便认出桥上的人,咧嘴轻笑道,“想是没想过再回去罢,既如此,倒也省得我劝了。”
少年沉默不语,身形被夜风吹得微微颤动。
那女子带着点灯的小厮上桥,却让后者在桥头守着,她笑颜如繁花,仲春莺啼暮色里,香河泛波兀自流。
“跟我走罢,此后无论如何低头俯身,如何屈身侍奉,总是能站着,能吃口饱饭的。”
少年:“……”
她转身,从小厮手里接过灯火,递将过去。
少年接了,好似浑然不知是接过了命运的判卷词。
她没说话,递过了便往回走,想着某一刻少年眼里的灯火,不经意露出既悲哀又欣然的神情。旋即自嘲又似别的,轻叹一声。
她大抵是证明了什么,又好似没有。
却是乏了。
在她们回返柳叶巷时,一个急匆匆的小丫头提了盏御用宫灯,却是只来得及看见几人背影消失。
她过了香河桥,对岸原来漆黑如幕落,幕落里,她遇到了一个老嬷嬷。
后者稍作打量,便好似见礼一般,转过脸去。
小丫头没作他想,提着灯笼踯躅不前,有些畏惧那黑暗,她一心急便又将有泪珠儿充盈眼眶。
“是谁家的丫头,这么晚了,来这破落地作什么。”
小丫头回头,看到老嬷嬷望过来,心下计量片刻,轻轻说道:“是尚
(本章未完,请翻页)
衣司的老嬷嬷么,天晚了,我送嬷嬷回去罢。”
那嬷嬷看了眼对岸灯火,转头看向灯笼,看向漆黑的幕。
喃喃自语:“也好,也好,回去罢,去罢。”
一老一小共着盏灯笼,一起朝着幕布一角走去,小丫头发现老嬷嬷好像有些怕冷,便拎着灯贴得近些。
火光映照着两人的脸,一苍老一稚嫩。
“嬷嬷怎么哭了,可是有谁为难?”
小丫头柔柔问道。
“…不过是自己为难罢了。”
“嬷嬷为甚么要为难自己呢?”
小丫头一脸天真地问道,立时觉得不该问,于是有些为难了,红着脸只是低头行路。
……
夜色里,周家的小姐立在灯火旁,不经意往窗子外扫掠一眼,又见白衣如鸿雪。
顿时被吸引了全部注意力,手中笔落墨宣纸,渐渐晕染开来,她却不觉。
一篇经文就这么停顿于这个墨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