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郑灵公被杀(2/2)
后来,孔子做《春秋》,书中写:“郑公子归生谋杀了国君。”没有提公子宋,这就是说“职位越过,责任越重”,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臣,明知有人要杀害国君,而不阻拦,不是主谋是什么。 你在那个位子上,你知情不阻止,在别人眼里跟你亲自做是一样的。
跟后来晋国太史评价赵盾一样。
第二天,归生与公子宋商议,要立公子去疾为君主。公子去疾大惊失色,说什么也不答应,他说:“先君还有八个儿子,如果选择贤能的人,我去疾无德无能;如果选择立长子,有公子坚在。我就是死也不敢违背祖宗规矩。”
于是,公子去疾推举公子坚做国君,公子坚即位,称为郑襄公。
郑穆公共有十三为儿子。灵公夷被杀,襄公坚即位做了国君,包括公子去疾在内还有十一位儿子。
郑襄公亲身经历前任国君哥哥被杀,自己顶替做了国君,想想十一位弟弟,心里直发毛,偷偷的对公子去疾商议,留下去疾一人,其他人都驱逐出国。
去疾说:“我们兄弟在一起,就如同一大树,枝繁叶茂,树干才坚稳牢固。如果剪枝去叶,树干孤立袒露在外,很快就会枯干。我们兄弟是郑国公族,公族人多士气才能强盛,不被其他臣族压迫。我希望主公能够留下这些兄弟,如果不能,我愿和他们同行,只独自留下我一个,等将来到黄泉之下如何面见父亲啊?”
郑襄公被去疾的话感动了,拜十一位弟弟都为大夫,全入朝为官,参与国事。
此后,郑国的故事就很平常了,本来是个小国,随着各国的崛起,更不显不出他来了;尤其的南方的楚国强大以后,想要称霸中原,而郑国的地理位置位于楚国与中原的交接处,楚国想征服中原,第一个要让郑国对自己服软,臣服自己,而齐、晋交替称霸中原,不能容忍郑国不服从自己而去讨好楚国。
就这样,楚国来打郑国,郑国就投降楚国,楚国走了以后,齐、晋来教训郑国,郑国又投降这边,这样一来楚国又不干了,再来教训反复无常的郑国,郑国又向楚国解释,我投降他们是迫不得已,对您才是真心,有时候因为投降那一边,不惜杀害上一任国君(郑僖公被他的叔祖父杀死,立他弟弟为国君,向楚国解释投降晋国是郑僖公的主意)来把话说圆滑,都是上任国君的时,我把他弄死了,现在投降您。
如此反复,郑国对外没有什么本事,可是内斗不少,内部纷争不断,而齐国、晋国、楚国、秦国出现英明君主,国力迅速强盛,晋国在晋文公领导下曾是一家独大,在赵、魏、韩三家分晋以后,魏国也曾想并吞韩、赵,一度压制秦国,挑衅齐、楚,可是后来换了继位昏庸君主,一代不如一代。
这些故事将在其他卷中仔细给大家讲,郑国只能做个配角了。
郑国,公元前806年被封,公元前375年被韩国灭掉,立国432年,传24位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