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在纽约唐人街公寓里在聚会时,地球另一端的燕京东来顺里。
金莹和姜子隆的惊诧让曲小伟很满意,虽然上《时代周刊》这事跟他没关系,但传播出去有他的一份功劳啊!
「为民上《时代周刊》了?」金莹诧异万分的问道。
林为民拉住要大吹特吹的曲小伟,低调的说道:「米国版的而已,就在米国发。」
曲小伟道:「那也是《时代周刊》啊!」
《时代周刊》创刊于1923年,是米国最早的新闻周刊之一,因为报道内容极具时事性周刊,内容广泛,敢于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广受英语世界的读者们欢迎。
尤其是近三十年来它多次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赢得了无数读者的认可和追捧,因此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最为知名的时事性周刊。
「你别唬我们,我听人家说米国版的跟在亚洲发行的版本没什么大差别,除了广告不一样,就两三篇文章不一样而已。」金莹说道。
这年头,《时代周刊》不是谁想看都能看的。
只有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才有资格订阅,因为有可能涉及到一些敏感新闻和信息,所以能看到的人很少。
「就一个采访,也就那么回事,你们别一惊一乍的。」林为民说道。
「行。现在果然是当了领导了,都知道低调了。」
林为民不满,「你要夸就好好夸,这么阴阳怪气的,很没有当领导的格局啊!」
姜子隆说道:「回头我得让人弄一本来看看。」
「就你那水平,能看懂英文?」曲小伟打趣道。
「看不懂我还不能收藏了?」热闹的晚餐在说说笑笑中结束。
《时代周刊》拥有米国版、亚洲版、欧洲版和南太平洋版,每期的内容差异不大,但在关注热点和封面人物上会稍有不同,报道内容也会有一些不同。
1994年第9期的《时代周刊》,林为民登上了米国版、亚洲版和欧洲版三个版本的封面,关于他的报道也刊发在了这三版刊物当中。
他接受《时代周刊》采访的消息并没有广而告之,但《时代周刊》毕竟是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新闻刊物,所以在刊物上市不久之后,国内文化界还是关注到了林为民登上了《时代周刊》的事。
比较可惜的是,这年头《时代周刊》订阅和购买很有门槛,所以大多数人无缘看到那篇有关林为民的采访,只有少数人可以利用工作和职务之便一睹为快。
但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林为民登上《时代周刊》」这种新闻国内媒体不肯错过,有些媒体为了销量,干脆将《时代周刊》上的报道全文转载到了自家的报纸、杂志上,不征求意见、不付稿费的那种。
这年头版权意识淡漠,《时代周刊》又鞭长莫及,国内很多媒体因此有恃无恐。
报道内容一发出来,顿时引发了国内舆论的强烈反响。
这年头,国人随便在国外弄出一点动静都是为国争光,更何况林为民是接受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周刊的专访,而且还是登上了封面。
转发报道的相关报纸、杂志被读者们抢购一空,这篇报道也成为今年以来国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报道。
《时代周刊》的新闻在国内喧嚷了近半个月时间才逐渐沉寂下来,这段时间国内最大的新闻就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架设了国内第一个eb服务器,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
随后一周时间内,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cn域名服务器的设置,从此cn服务器设在国内。
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新闻,林为民的第一个反应是,终于可以上网了。
他迫不及待的打电话给网络运营商,现在没有什么移动、联通只有中国电信。
林为民兴冲冲的给中国电信打了个电话,却被告知得等到明年1月才能落实民用服务。
「这互联网有什么好的?你那么着急?」陶慧敏问道。
林为民科普道:「这么说吧,咱们现在写信,得用邮寄的才行,要送到米国去,用飞机点对点的送也得一两天时间。但有了互联网,我现在敲着键盘写一封信,手指轻轻一点发送,过不了一分钟,米国那边就能收到了。」
陶慧敏惊奇道:「这么神奇?」
「科技的力量嘛!等明年安上了我给你演示。」
「好。」
夫妻俩正说着话,外面响起了敲门声,孙姐去开门,门外站着个带着金丝边眼镜的斯文男人。
「您好,我找林老师!」
孙姐领着人进门,林为民看到来人,有些惊讶,「海晏?来来,坐。」
海晏笑着打过招呼才坐下,喝了口茶,林为民问道:「你今天怎么有空上我这来了?」
海晏笑的有些不好意思,「写了部新作品,想让您帮着把把关。」
林为民感兴趣道:「哦?那我可得好好看看!」
海晏边掏书稿边说道:「好多年没动笔了,也不知道写的怎么样。别人我也不敢找,所以只能来麻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