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大忠似奸(1/2)
庐州城西三十里有武陟山,山上建有书院——名曰武陟书院。
书院立于太宗朝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算是颇具规模,前几朝暂且不说,因为那时自书院而出的有名才子佳人寥寥无几,更别提能名动京师者了。
不过到了仁宗当朝,时光流转来到了庆历二年,风水轮流转武陟书院来了位三元及第的文曲星姓杨名寘,字审贤,同一年在殿试中进士第一名,非但如此杨寘之前便以乡试第一,国子监、礼部皆第一,闻名一时。
这几天来,书院山长一边忙着招待来此地散心的庐州通判夏竦——夏大人,另一边忙里偷闲给太上老君上上香,祈祷来年书院能更上一层楼,希望继杨寘兄弟后,再出几位奇才...
自从来到书院一连几日过去了,夏竦深居简出时刻遵守着自己离京时定下的三条规矩:
不见客、不收礼、不动酒色财气。
取而代之的是夏竦三不之外的三每:每日沐浴更衣、每日焚香祷告、每日游山玩水。
恣意纵情于青山碧水之间随处就饮、放浪不羁,人生旅途中这样地小小改变在这个特殊时期不无坏处,起码可以让夏竦暂时忘却烦忧,忘却西夏战事带来的耻辱。
就在赵泽一行前往庐州府的同一天,夏竦带着家丁离开了武陟书院,徒步下山后,纵马涉水一路东去庐州府。
三十里的路程说远也近,加之夏竦一行也不急于一时返回城内,纵马狂奔几里后便放慢了速度,一行人优哉游哉,边欣赏着途中秀丽的景色、相依的山水,边指点着江山抒发着感慨,彼此间你一句我一句搭着话,这话头有意无意地丢给夏竦,省得老爷子闷得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