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好事近(1/2)
隐约记得还有一项研究支持了这一论断,该研究是在2011年由佛吉尼亚大学心理学系的惠彻奇(Whitchurch),威尔森(Wilson)和哈佛大学的吉伯特(Gilbert)完成的。研究者让大学女生察看4名男生Facebook的个人资料,并告知这些女生,这4名男生也看过她们Facebook的个人资料。研究者随机告知被试,这些男生在看过她资料之后的反应为:1)很喜欢她;2)喜欢程度一般;3)不确定。
一开始,被试报告称,在“很喜欢自己”和“对自己喜欢程度一般”的男生中,她们对前者的好感要比后者多一些。然而,被试表示最喜欢的还是对自己态度不确定(难于得到的)的男生,她们认为这些男生最具魅力,甚至会时不时地想着这些男生。看,稀缺原则起作用了……
另一项支持稀缺原则的研究是由约翰柯(Johnco),维勒(Wheeler)和泰勒(Taylor)于2010年完成的。研究者对酒吧里“快打烊时,每个女孩都更漂亮”的现象表示感兴趣。换句话说,男xìng和女xìng在临近酒吧打烊时,都认为异xìng的吸引力指数上升了。
这一现象曾被归因于酒jīng的摄入,一度被解释为人们因为醉酒,判断能力和冲动都受到负面影响所致。然而,约翰柯等人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测量了被试血液中的酒jīng浓度(BAC),并记录了被试对异xìng魅力的打分。血液中酒jīng浓度的增加(也就是渐渐喝醉)并不是导致被试眼中异xìng魅力值增加的全部原因。当然,“酒后眼里出西施”这句俗语的科学道理则是另外一个课题了!
这一事实,研究者认为,该现象至少有一部分得归因于稀缺原则。随着夜越来越深,用于寻找伴侣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同时,可供选择的人也越来越少。所以,情况就变得和商场里的“跳楼价甩卖仅此一天”相似了。酒吧里剩下的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有魅力——就像货架上最后几件货物一样。
奇怪,按理说我是一位美院的艺术生,怎么会知道这些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还有什么属于大华夏局域网不可接触的Facebook?看这些文章的风格,似乎像是什么科学松鼠会、果壳网的翻译体科普文,而且还jīng确到了研究者的英文姓名、以及实验结果的各种数据。这明显违背了本文原本毫无瑕疵的设定啊,实在是太不科学啦!
怎样才能有一个完美的解释,让这一切的一切都回归到原本自洽的体系之中。也许是在时空隧道中流浪的时候,脑海中就多出了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嗯,一定是这样的,其他的理由已经懒得去想啦!
再一细想,这些关于稀缺xìng的研究也都非常科学,道理也讲的很明白。如果运用前世的逻辑思维能力加以认真推演,那么所谓家花不如野花香,一则是野花的稀缺xìng,家花也就是自己的老婆几乎是随时可以亲热的,但想要采得一朵野花,就必须另费一番周折;二则就是人们对家花过于熟悉,而没有了新鲜感,要知道喜新厌旧乃人之常情,就比如猪排饭和鸡腿饭两种,假设某人是同样喜欢,但让他连吃一个月的猪排饭,下一次他必定要选择鸡腿饭,甚至山珍海味如果天天都吃,那么偶尔换一顿平常的青菜豆腐,也会觉得美味异常。
还有一项重要的因素就是野花的禁忌快感,常人和家里的老婆欢好,都习以为常,但小妾比之正妻要低上一等,婢女愈低,外面偷情,更为俗世所不容。但正是因为这种禁忌,或者说类似于逆反的心态,让人们普遍认为“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
这么想了一想,算是基本给妻不如妾做出了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解释,我自己也颇为满意,又听到外面人群散去,隔壁逐渐安静了下来,一时之间,似乎所有的人都远离了这个小小的院子。
我走到窗前往外张望,看到院中空荡荡的。不敢莽撞,又静静地等待了盏茶功夫,就在下决定要冲出去的时候,听得隔壁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咳嗽声。我一愣神,这咳嗽的声音并不怎么清晰,隐隐约约就是杨氏发出。我心如火燎,再也等待不得,轻手轻脚地推开了门,再小心地掩上,然后走到隔壁,轻轻一推门就已经开了一条小缝,知道这是杨氏特意如此,大着胆儿,推开门,闪身就挤了进去,然后再悄悄关上。等到返身过来,忽觉身旁一阵香风掠过,只来得及啊了半声,怀中已经多出了一具纤滑细嫩的丰腴**。
在踏进这件房间之前,我想过无数的可能xìng。比如杨氏会躺在床上,装作睡着了的样子;会在佛像前跪拜,虔诚念经;会端坐桌前,见到一个年轻男子进入,“啊”的一声叫了出来,待看清是我,又娇羞无限地低下头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