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换头术(2/2)
“但愿如此,但愿如此。”
心理医生真不愧是心理医生,经她(或他)的三言两语,病人就安静下来,因为手术前,签合同时,主刀医生,已经把术后,可能出现的“负作用”,跟他说明了,他已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每一个手术者,都被告知,会出现“心理排异现象”,就像“生理排异现象”一样,但这不会有生命危险,只会有情绪反应。
不久,病人就以欣赏的态度,打量自己的躯体了。最妙的是,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躯体的社会存在”,去过另一种生活了。什么叫做,“躯体的社会存在”呢?这是换头术发明后,才出现的科技术语,就是原本这个躯体所属的个人,是干什么的,换了头的人,按照被换者的社会身份,生活工作。这就是,如此多人热衷换头术的——最大原因。这实在是太刺激了!改头换面,就重获新生了!
每个人,都不满意,自己的生活,羡慕别人的rì子,都想来一个大转变,变成别人,这是人类千古的梦想,今天终于,用科技之手,美梦成真,科技真是无所不能啊!科技一边效仿自然,一边做自然不能及的事。
那么,把头安在别人的躯壳上,过别人的生活,是否就万事如意呢?这也难说,因为人是这样一种动物,他永远不知满足,永远渴望变更。要知道,“满足是哲学家的宝石,它会将碰到的一切,都变成金子。心满意足者,永远富裕。”拥有的不珍惜,没有的去强求,身边的人不爱,却去爱远方的人。“六根束缚多年,四大牵缠已久。堪叹石火光中,翻了几个筋斗。咦!阎浮世界诸众生,泥沙堆里频哮吼。”“风景永远是那边的好”,这是,铸成一切人生悲剧的根源。
上帝造人,是按着他自己的样子,因此每个人,都有上帝的影子,只是后来失落了,陷身泥沼、仇恨间,不能自拔,“舍弃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苦求乞”。每个人都拥有,无尽宝藏,但却像乞丐一样,乞讨为生。
很多人在换头后,称心快意地过了三五年,就厌倦了,他们像——离家出走的流浪者一样,思念家园,渴望回家。不过这也不难,只要再做个“换头术”,把头换回来即可,当然,事先得征得,当初互换头颅的人的同意,因为这是两个人的事情,不能一人说了算。
如果对方,不愿换,那么就得,遥遥无期地等着,直到他(或她)同意为止。这样的等待,有时是格外漫长的,许多人,死于思念和忧伤。这是当初,发明“换头术”的人,绝没有想到的,每一项科技,在带给人便利的同时,也带给人灾祸。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在曼海姆制成了第一辆汽车,有多少人命丧车轮;瑞典人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alfredbernhardnobel)1863年10月发明了“甘油zha药”,原本是用来工程爆破的,但有数千万人,却丧生于甘油zha药。
“还我身来!还我身来!”
“我要做回‘我’!我要做回‘我’”
这是数百万换头者的,呐喊和心声,他们在等待,对方什么时候,过厌了“自己”的生活,愿意把交换的头颅,再换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