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焚书(1/2)
“烧书罗……烧书罗……”
整个“东西国”,回荡着这个声音。皇帝“东来西往”,有一天,灵机一动,脑子里又冒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天才设想——烧书(准确地说,是烧一切带字的东西)。整个国家,人心rì坏,全无“礼义廉耻”,一门心思专在钱孔里,再也出为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啊?人们都在想些什么?他们都在追求什么?
为了挽救世道人心,为了建设合谐家园,皇帝“东来西往”决定,进行一次彻底的,触及灵魂的思想教育,这不仅触及皮肉,更要触及灵魂。这次,不能有一个遗漏,要起码管用五十年。
一群毫无信仰的人,百无禁忌,无所不为,是最可怕的人,“金钱和权势”主宰了“东西国”,全天下,只有这两个是硬通货,而且可以随时互换交易。“虽然权势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子,可以拉着它的鼻子走。金子是永不变质的商品,是绚丽的花朵,皎洁的月亮和灿烂的太阳。”物质极大丰盛,人心极其堕落,这就是当代社会的“顽疾”。
作为皇帝,当然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解决当代的问题,造福当代的人群。“我们赞赏,那种真正的政治家,就像赞赏,那种给我们写下了,人间最宏伟诗篇的人一样。永远放眼未来,赶在命运的前头,超越于权力之上。”“东来西往”眼里,总是饱含热泪,他无限悲悯地俯视着——纭纭众生,念诵着“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从理论上说,皇帝是最爱国爱民的人,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然整个天下,都是自己的产业,所有黎民都是自己的儿女,作老板,为人父母的,当然应该好好经营,慈爱众生。
“东来西往”决定,效仿“千古一帝”——秦始皇,来一次“焚书”(注意!只焚书不坑儒)。想当年,秦始皇一味追求长生,不惜血本,结果被方士、术士,这些江湖骗子,骗得团团转。这些骗子,骗财骗物不说,还诋毁秦始皇是傻蛋,残暴不仁,只能速死,不能长生。不料隔墙有耳,这话被秦始皇的耳目侦听了,汇报到他那儿,屡屡被骗,连不死仙药的鬼影,也没见到的他,不由得大怒。下令,坑杀供职“秦廷”的460个方士。
“焚书”和“坑儒”是两码事,关不连在一起。秦统一天下后,为了禁锢人民思想,实行“愚民政策”,根据《韩非子》的法家理论,皇帝实行dú cái统治,总揽一切大权,所谓“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秦始皇在丞相“李斯”的怂恿下,决定烧去六国史书,“诗书礼乐”,诸子百家的专著,只剩下“农书”、“历法”和“医卜星相”等书不烧。
在“东来西往”看来,秦始皇所以成为千古一帝,关键就在于“焚书坑儒”,天底下的读书人,实在太不像话,整天皱着眉头,指东划西,这也看不顺眼,那也不好,搞得人不得安生,永无宁rì。他最反感这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都是我的,我是老板,关你一介小民什么事,我要怎样就怎样,我要如何就如何,外人不必置喙。都是“顾炎武”这个撮鸟,说出这句大逆道的话,引得后人,竟相效仿。
天下所以大乱,就在于这些,自视过高,自命不凡的读书人,煽风点火,逗引人心,使民不安于民,工不安于工,商不安于商,士不安于士。“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要彻底挽救世道人心,必需得来一次——“思想风暴”,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鉴于秦始皇的成功历史,“东来西往”要在全国“大焚书”。
为什么称为——“大焚书”呢?因为在“东来西往”看来,秦朝所以十五年亡国,就在于“焚书坑儒”。坑儒没有必要,韩非子不是说:“禁心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消灭,是最笨最傻的办法,赢得了千古骂名,且于事无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