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武后的男情敌 > 武则天的对手们

武则天的对手们(1/2)

目录
好书推荐: 火工神陀 夜墓临 穿越之古尸艳后 西凉铁骑 超能力的幻想世界 暴力王冠 植物之终极召唤 海贼歌 百媚图 神魂变

一:韩国夫人

武顺,太原寿阳人。武则天姐姐,被唐高宗封为韩国夫人,死后又追封郑国夫人。武顺嫁贺兰越石,育有一子贺兰敏之,一女贺兰氏。丈夫贺兰越石早逝,武顺因武则天的关系可以比较zì yóu地出入后宫。久之,与唐高宗李治有染。当时宫庭中也有传闻武则天次子李贤是韩国夫人所生。关于韩国夫人之死,有说其因病去世,也有因说其与高宗的关系,而被武则天妒恨,从而下了杀手。

人物简介韩国夫人(?—668年?)武顺,字明则,山西文水人。武士彠女,母荣国夫人杨氏,武则天的姐姐,追封郑国夫人。武顺嫁贺兰安石,育有一子贺兰敏之,一女贺兰氏。其墓碑立于乾封三年(668年),武顺大约死于那一年。而贺兰氏则是死于乾封元年。

因武则天成为皇后,故而武顺可以比较zì yóu地出入后宫。久之,与唐高宗李治有染。当时宫庭中也有传闻武则天次子李贤是韩国夫人所生。其女贺兰氏亦从高宗,母女二人共事一主。贺兰氏被封为魏国夫人。

关于韩国夫人之死,有说其因病去世,也有因说其与高宗的关系,而被武则天妒恨,从而下了杀手,也有人说韩国夫人因为高宗有染一事被武曌得知,大怒,不过因为顾念其同胞姐妹的份上,准备将她送出宫去,远离长安,某晚来到武顺寝宫,怒斥其姐,走前说了一句:如果不是念在同胞姐妹的份上,你的下场就会跟王氏、萧氏一样,还让你活着就该知足了。走后,韩国夫人大哭,她也知道妹子是不会原谅她的,于是当晚就在寝宫自尽,武曌得知后,痛哭不已,在某一天母亲来看她的时候再三表示:她跟本不想姐姐死,只是希望她能够自觉出宫,为什么她要这么想不开的自寻短见,最后还对荣国夫人杨氏说:我最难过除了姐姐的死,还有就是没想到连我最亲的人都要背叛我,到底这世上还有谁是永久值得信赖的?

二:魏国夫人

贺兰氏(?一665年),魏国夫人,河南洛阳人。父贺兰越石,母韩国夫人武氏为武则天之姐。其兄贺兰敏之。贺兰敏之墓志记贺兰氏与唐高宗

其母封号为郑国夫人,父名为贺兰安石。

武则天封后,其娘家人亦获利不少,其姐获封韩国夫人,并可zì yóu出入后宫。韩国夫人之女贺兰氏,娇艳可人,得唐高宗李治幸。与其母韩国夫人一同侍奉李治。有说李治yù将其纳为嫔妃,碍于武则天未能成行。

后魏国夫人被武后妒恨,下毒害之。有说武后借其异母二兄送食之机,下毒其中,诱骗魏国夫人食用。魏国夫人不知有诈,只闻是娘家人所献,食后七窍流血而亡。武后借此机诬陷二异母兄,以报其对武则天之母杨氏荣国夫人不敬之过。

其时应为公元666年。并有说其兄贺兰敏之,曾就此事,向高宗哭诉。

普遍的观点是,自恃美貌聪慧的贺兰氏,以为可在权争的中心凭借自己的天赋存活并获利,却毕竟太过年轻,终究敌不过见过诸多风雨的武则天。

生为一个如此传奇、时为大唐皇后之人的外甥女,虽然美貌聪慧兼备,衣食无忧,从行为上来说缺乏自知之明,其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三:萧淑妃

南朝士族兰陵萧氏族人,齐梁皇室后裔。高宗李治为太子时,萧氏为良娣。夫唱妇随,甚为得宠。不久,生许王李素节、义阳公主、宣城公主。高宗登基之后,进为淑妃,相当受宠,逐渐与王皇后对立。多次请求立自己儿子为太子,未果。后王皇后迎武则天回宫,淑妃失宠,故与皇后结盟。在与武则天的宫廷斗争中失败被废为庶人,永徽六年(655年)十月二十三rì,唐高宗下诏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七天后,立武氏为皇后。十一月初一,司空李绩奉诏临轩册封,文武百官都前往肃义门朝贺,三呼皇后千岁。内外命妇入谒。历史上百官、命妇朝见皇后。次年正月,太子李忠被废,封梁王。武则天的长子李弘被册立为太子。

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废以后,囚禁在后宫的一所密室之中。密室四面高墙,没有门窗,只在一扇小门上开了一个很小的孔,以通食器。门外有武则天派去的人看守。二人困在里面,昼夜不见rì月,终rì只能以泪洗面,互诉悲苦。

一天,唐高宗想起了被废的王皇后和曾经忘情恩爱的萧淑妃,便想去看看。内监引导着唐高宗来到密室。只见门禁严锢,只有一个小孔进入饮食,唐高宗不禁恻然心动,为之神伤。他走上前去,大声说:“皇后、淑妃,无恙乎?今安在?”。

王皇后、萧淑妃听见是皇上的声音,而且就在门外,两人喜出望外,泣不成声地说:“陛下幸念畴rì,使妾死更生,复见rì月,乞署此为回心院。”唐高宗伤感之下,泪眼朦胧,满口答应:“朕即有处置!”

武则天立即得到了心腹的奏报,待唐高宗离去,马上派人杖王皇后、萧淑妃各一百,直打得两人血肉模糊。然后,吩咐将两人的手脚剁去,将她们装在酒瓮中。武则天狠狠地说:“令二妪骨醉!”临死,王皇后哽咽受诏说:“陛下万年,昭仪(即武则天)承恩,死吾分也!”轮到萧淑妃,她受诏后便破口大骂:“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为表示自己对二人的憎恶,武则天下令改王氏为蟒氏,萧氏为枭氏。唐中宗即位之后才令蟒、枭二姓恢复其本姓。

四:李弘

唐朝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母亲是武则天,妻子乃裴居道之女裴氏。655年时,被封为代王;656年,原本的太子李忠被废,改立李弘为皇太子。675年5月,李弘与高宗、武则天同赴合璧宫时暴卒。

李弘曾经向郭瑜学习《左传》,当读到楚世子芈商臣弑君故事,不禁掩书叹曰:“这种事做臣子的都不忍听闻,而经典之书是圣人拿来训示后人的,为什么要记载这种事?”郭瑜回答他:“孔子作《chūn秋》是为了要褒贬善恶,用以劝世或告诫,因此记下商臣的恶行,让千年以后的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件事。”李弘说:“不是不能让这种事流传,而是我不忍知道有这样的事,请让我改读别的书吧。”郭瑜向他拜曰:“‘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殿下资质敏睿,既然不忍听闻这些不好的凶事,臣听说要安定上位、治理人民,莫过于jīng通于礼。不懂礼则无以事天地之神、辨君臣之位,所以先王重视此道。孔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那么请殿下就停止读《chūn秋》,改读《礼记》吧。”李弘接受这个提议。

661年,命令许敬宗、许圉师、上官仪、杨思俭等人收集古今文集,选录出五百篇,编集成《瑶山玉彩》,668年,请求追赠颜回为太子少师、曾参为太子少保,高宗同意。

当时在征辽的士兵,如果有逃亡或期限内没报到的,不但找到后要斩首,家人也要充官。李弘进谏:“如果士兵有因病而逾期不到的,或是中途不幸溺死压死,军法不但不会认为他们是战死的,反而连同队的人与他的家属都要连坐。于法而言那叫逃亡,实际上士兵如果真的死了,连家人也要跟着陪葬,但他们有很多人背后因素是值得同情的。《左传》有言:‘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臣希望可以修订法律,以后家中有士兵逃亡者,不用再受连坐之罪。”高宗也同意了这个请求。

671年,高宗巡幸洛阳,让太子李弘留守京师。当时遇上大旱,关中闹起饥荒,于是李弘巡视士兵的粮食,发现有吃榆皮、蓬实的,就私下命家令寺给他们米粮。李弘身体不好,而辅佐他的人是戴至德、张文瓘、萧德昭等人,因此有些小事都是取决于他们。

当时李弘有两个异母姊姊,即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因为她们的母亲萧淑妃因为以前得罪武则天的,她们一直被幽禁在宫中,直到都年过二十还没有结婚。李弘发现此事后,感到震惊又同情,便请求让两位姊姊能够结婚。这件事触怒了武后,武后便随便将她们许配给侍卫。李弘从此渐渐不得母亲喜爱。李弘又上书希望将沙苑之地分借给贫穷之人,高宗准许。后来李弘也被召到东都去,纳裴居道之女为妃,相关单位表示要用白雁来进行婚礼,竟然刚好就在苑子里捕获了,这让高宗很高兴;而裴妃也是个相当有妇德的贤淑女子,高宗因此常和侍臣说:“东宫的事,应该是不用朕担心了。”

675年,李弘与高宗、武后同赴合璧宫时暴卒,时人多认为是武后毒杀他,但有说法是他因本来就病弱而早夭。高宗悲痛万分,将他谥为“孝敬皇帝”,葬于恭陵,而且使用皇帝之礼举办后事。李弘死后,按常理当归葬关中,“近侍昭陵”,但轻徭薄赋是武则天经世的一贯主张,为了不过多劳费民力,就和高宗商量在景山为太子选陵。这在《孝敬皇帝睿德纪》碑文中有明显的反映,文云:“农垦在候,田务方殷,重归关辅,恐有劳废,遂割一己之慈(阙)便兆人之业(阙)以为言故?殓绝于珠玑,明器唯资瓦木,一从本志,无夺宿成。”

但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虽然武则天以自认为的节俭殓葬李弘,但这样大规模地营建恭陵,耗费钜亿,还是导致了两次役夫逃亡事件,据《新唐书?孝敬皇帝弘传》:“营陵功费钜亿,人厌苦之,投石伤所部官司,或相率亡。”于是1300多年前的公元675年八月十九rì,积三省民力建陵,历四个月建成恭陵,李弘下葬白云岭懊来峰之巅。

五:李贤

唐章怀太子(655年-684年),名贤,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第二子。李贤在胞兄李弘死后继立为皇太子,后因谋逆罪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武则天主政后,为防备废太子在外有所图谋,派遣酷吏丘神勣赴巴州监控。丘神勣到巴州后将李贤拘禁,逼其自尽。

据两唐书记载,李贤生于其父母前往昭陵祭拜唐太宗的途中,出生不久即被封为潞王,后加封岐州刺史、雍州牧、幽州都督。七岁时改封为沛王,后加封扬州大都督及右卫大将军。李贤幼年时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聪慧非常,曾令高宗赞叹不已。长大后容貌俊秀、举止庄重,深得父皇宠爱。十八岁时曾改名李德,徙封雍王,后改回本名李贤。李贤自幼身边不乏志士才子,“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做他的侍读,可见其自幼得到帝国最好的教育。

李贤身为雍王期间,由于太子李弘(武后长子)体弱多病,不能dú lì完成太子政务,故高宗曾命东宫官员和李贤代为处理政务。

上元二年,李弘猝死,李贤继立为太子。成为太子后,李贤曾三次监国,他处理政事明确公允,受到大臣的拥戴,高宗也对他加以褒扬。此外,李贤的文史造诣深厚,成为太子不久后,他就诏集众多学者如张大安、刘讷言、格希元等人为范晔的《后汉书》作注释,而他的亲笔点评更被史家称为“章怀注”,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此外,李贤还著有《列藩正论》、《chūn要录》、《修身要览》等书籍,但已佚失。

李贤做太子期间,与母后关系紧张。据史料记载,武后曾多次亲书手信责备太子,并遣人送《少阳正范》、《孝子传》等书籍予太子,以此责备李贤不懂得为人子、为太子。李贤常年处于惶恐之中,而宫中关于“太子不是皇后亲生”的流言更为母子关系雪上加霜。当时,一个名叫明崇俨的道士深受帝后信赖,常伴随武后左右。一次武后请明崇俨为皇子看相,明崇俨随即作出“英王(武后三子)状类太宗、相王(武后幼子)最贵,而太子(李贤)不堪大任”的论断,事情传到太子耳中,令李贤更加忧惧。

公元680年,明崇俨为盗所杀,武后怀疑是太子所为,随即派人搜查太子府第,查出皂甲三百余副,太子遂因谋逆罪被捕囚禁。唐高宗向来宠爱这个儿子,犹豫再三希望赦免太子,但被武后以“为人子心怀谋逆,天地不容,大义灭亲,何可赦也”的论断驳斥。高宗无奈下令三司会审太子谋逆案,太子最终未能洗脱罪名,被废为庶人,在长安拘禁一年多后被流放到偏僻的巴州(今四川巴中),走前妻子、儿女、仆从衣不蔽体,十分悲凉。公元684年,高宗驾崩,中宗继位不久即被武后废黜改立幼子睿宗,睿宗柔弱形同傀儡,武后自此完全把持皇唐朝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猎日传奇之刺魂 谍战:红鸾归巢 亮剑:我带李云龙打富裕仗 抗战之民兵传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