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4章 下一代(1/2)
第1234章 下一代
胡同巷子里的流言蜚语,李建昆自然门清,甚至可以说周边的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耳目,他安排了一些人,主要是防范媒体记者找过来,那些人总是神通广大。
沈红衣打趣着问他作何感想,李建昆哈哈大笑,就两个字:挺好。
谁不愿意做一个家里钱用不完,还能娶上漂亮媳妇儿,只需要享受人生的富二代?绝大多数人下辈子投胎的目标不过如此了。
冷嘲热讽纯属羡慕而已。
天将蒙蒙亮,李建昆从床上爬起来,准备去给媳妇儿和宝宝觅食,刚搬来这边,家里人对附近环境还没有摸得特别清楚,昨天采买的食材不算好,这是个大事。老娘就曾对他偷偷抱怨过,说红衣这就快要生了,肚皮瞅着也太小,跟二姐怀小喜乐时相比,要小上好一圈。
李建昆没好反驳,那红衣的身架本来跟二姐也不能比啊。总之让媳妇儿吃好,让宝宝多些营养这事,总归没有坏处,毕竟红衣现在也不算胖,更没到胖得不能动的程度。
“买菜让春草去就行了,你再睡会,每天还有那么多事要处理。”沈红衣靠坐在床头埋怨道。
甭管旁人怎么嚼舌根子,她却知道丈夫有多忙。昨晚在书房里打电话,一直到凌晨。丈夫回京后,冉小姐也过来了一趟,带来一个斯斯文文的男青年,往后会长居首都,自那以后,每天都会登门向丈夫汇报工作。
“都处理好了呀。”李建昆咧嘴,“天大地大,大不过把媳妇儿养得白白胖胖,再给我生个大胖宝宝。”
不给沈姑娘再劝说的机会,李建昆俯身在她额间一吻,兴高采烈出了门。
累?不存在的。
李建昆十分享受现在的生活,出门也不用车,推着一辆二八大杠,主要是为了方便待会儿载货,不然他更愿意徒步。时至今日,能够孤身一人大摇大摆走在街头,于他而言已经算是一种幸福。
当然,能遮住半张脸的蛤蟆镜必不可少,衣服也是尽量往“不正经”的路数来,如此才能最大程度降低被人认出来的可能,退一万步说如果真被眼贼的人看出端倪,他就承认了,保证没人会信。
“小李子,这么早啊。”
“刘大爷啊,这是,去练功?”
在胡同里遇到一个胳肢窝里夹着明黄色蒲团,手上端着大茶缸子里的小老头,李建昆推着自行车走过去,敬上一支华子。
刘大爷接过华子,没好气道:“火呢,你这小子,上烟不给火啊。”
李建昆又摸出金属打火机,叮咚一声送上火。
刘大爷叼着华子吞云吐雾,把大茶缸子搁在大凤凰的座板上,抬手拍着李建昆肩膀,语重心长道:“小李子啊,别怪大爷说话直,我是看你小子至少懂礼,一般像你这种打扮的小年轻,我都不稀得说。”
李建昆嗯嗯点头,静待下文。
“这再怎么殷实的人家呢,也不能坐吃山空,父母老子不可能一直陪着你,你终究要找个正经事干,我看你闲在家里,你老子那班你肯定接不了,不是做买卖的料对吧?凡事不要好高骛远,从小事做起,这样人家也会高看你一眼,不会觉得你是个混子。你说呢?”
“大爷说的在理。”李建昆虚心受教。
“我那大儿子还算有点出息,跟街道正经联营办了家五金厂,现在招学徒工,虽说没工资,但是管两餐还能学手艺……”
“大爷大爷,你知道的,我媳妇儿快要生了,现在肯定不行。”
“也是哈,行吧行吧,那赶明再说。”
客客气气地把小老头送走,李建昆不禁会心一笑。
大约半个小时后,李建昆推着二八大杠来到附近最大的农贸集市,其实就是个菜场,一间苏式大礼堂改建而成,里面大概有百十家档口摊位。
“大姐,这鸡蛋确定是乡下散养的土鸡蛋?”
在一个档口前面,李建昆停下脚步,拿起一颗鸡蛋左看右瞧。说实话,看不出个所以然,这年头吃饲料的鸡蛋也不大,尽管放鸡蛋的箩筐旁边有块瓦楞纸板,上面标明的是散养土鸡蛋。
卖鸡蛋的大姐把丰硕的胸脯拍得啪啪响。
李建昆放回鸡蛋,推车离开。
辨认鸡蛋确实非他所长,不过察言观色他自认还算有点心得。
这位大姐的鸡蛋卖得贵,摊位前面还有几个人是冲这散养土鸡蛋来的,正在挑选。大姐瞥一眼李建昆,没好气道:“嘿,你这小伙子,问了又不买。”
李建昆扫一眼挑鸡蛋的几人,其中有位挽着菜篮子戴黑框老镜的老奶奶,衣着得体,有些气质,观她篮子里采买的事物,应该跟他的情况一样,家里也有人怀孕,于是微微顿脚道:“你这鸡蛋不是纯散养土鸡蛋。”
老奶奶手一顿。
大姐顿时怒了,欲将从铺子里跑出来,揪住李建昆争辩。
李建昆破荒而逃。
因为他拿不出这鸡蛋不是散养土鸡蛋的证据。
一圈菜场逛下来,除了采买到想要的东西,李建昆也凭借察言观色的能力,看出不少龌龊,内心颇为感慨,市场经济固然带来了繁荣,却也不可避免的在磨消淳朴。
八十年代,终究一去不返了。
返程快到家的时候,路过一个小卖部,门外支起一方油布棚子,下面有人在下象棋,有人围观,还有几个跟他差不多打扮的年轻人,喝着北冰洋,叼着香烟吹牛打屁。
“你就是大宅院里的那户人家少爷?”年轻人中,有一人喊住李建昆问。
“嗨,啥年代了,还少爷。”李建昆摇摇头,回以笑容。
问话的人走上前,散给他一支大前门,李建昆接过去后,他笑嘿嘿道:“哥们瞅你倒是顺眼,你家新搬来的,别说街坊邻居不照顾,以后出了胡同有什么事,报我二强子的名字,有紧急事,到这小卖部来,我们一般在这里有人,哥们分分钟拉出几十号人,干他丫的!”
李建昆说好,也摸出香烟来,连带他和聚上来的小年轻,一人散一根。
小年轻们叼起华子,感觉倍有面儿,看他就更顺眼了,二强子揽过他肩膀,勾肩搭背,说以后就是兄弟。
回到家,春草说有客到。
李建昆已经知道是谁,皇冠车停在胡同口没开进来。
把东西交给春草,快步走向正院。
“嘿,王叔,你咋一个人来,我兰姨呢,不是说好让你们一起来喝酒吗?”
按照传统习俗,乔迁新居得办酒,李建昆没打算办,不过入内的人还是应该请来搓一顿的。
王秉权笑着说喝酒啥时候不行啊,这次过来找你是有正事。
看着他鬓角的白霜,李建昆有些唏嘘,老王终究是老了。这些年一直在创业,钱没少赚,名没少攒,清溪牌电冰箱如今畅销全国,老王也成为全国有数的大民营企业家。
自然没少付出。
李贵飞看着比他年轻多了。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不要李贵飞在周边浪,这家伙如今时常不着家,也有个事在忙活,干劲十足。李贵飞想在皇城根下盖一座五星级酒店,用他的话说,吃喝玩乐样样不能少,你们这些不孝子处处管着我,老子一把年纪了,还有几年好活,我自己盖个地方享受行不?
李建昆满口应下。
不怕他享受,就怕他瞎折腾。
领着在小池塘畔看鱼的老王进屋,李建昆问他啥事。小池塘里山河让人放进去数百条锦鲤,一捧鱼食撒下去,鱼群翻涌抢食,场面蔚为壮观,看着也喜庆。李建昆计划接下来给小池塘加层防护栏,家里毕竟有孩子。
“之前跟你提过的,还是那个事,听山河那小子讲,你接下来会长居首都,这回总没理由不站出来主事吧,会长的位置都空几年了。”
李建昆哭笑不得道:“干嘛一定要我上,你啊,刘永好啊,鲁冠球啊,不是都能上?”
“哎哎,别说我了,我自个的斤两自个清楚。至于刘永好和老鲁,你要他们上啊,不光他们,提名会长的几个人都说了,这个组织想搞好,咱们的民营企业家想共同蹚出一条大道,会长的位置非你莫属。”
略作停顿后,老王正色道:“建昆啊,知道你是个大忙人,但这也是个大事啊,对你!你不能不认真对待。看着你带领那些港商东南亚商人大展拳脚,虽然没人敢说闲话,但是大家心里都是很羡慕很眼馋的。”
李建昆怔了怔,半晌后,点点头道:“行吧,我接了。”
老王大喜,当即起身,颇为江湖气地拱手道:“会长!”
这个组织也是个商会,经过几年发展,在老王这些有大局观的人,不遗余力地推动之下,我国当前能上台面的民营企业家,全是该商会成员。
成为该商会会长,就意味着从此李建昆将号令我国民营商界,当然,这也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商会总部正在首都,老王急吼吼告辞,准备把这个好消息带回去,同时马上通知全体成员,汇聚首都召开大会。
接下来的一个礼拜,李建昆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商会的事情上。
既然同意出任会长,成员们总要见见,一些身在首都或离得近的成员,根本等不及。
随后,李建昆出席了会长出任仪式,并领头召开了成为会长后的第一次全体大会,引来主流媒体争相报道。
这天,李建昆夜里十点才回家。
有个斯斯文文的年轻人一直等着,是冉姿安排给他的驻京秘书,姓梁,这次没安排女的,想来冉姿也做过考虑。
来到书房,李建昆照例听取完他的工作汇报后,梁秘书突然说:“老板,还有一件事。”
“什么?”
“微软公司正筹划进入内地,比尔·盖茨希望能登门拜访您。”
“微软进就进呗,计算机时代的来临势不可挡,微软进来还有什么阻碍吗,他干嘛要拜访我。”
“自然不是求您办事,而是……”梁秘书欲言又止。
李建昆没好气道:“说吧。”
“拜码头。老板您莫非忘了,您不仅是一位金融巨鳄,也是位科技巨头。您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光刻机技术,拥有市场份额最高的芯片大厂,在计算机领域投入布局那么多,外界会想您会不会也进军软件行业?以您的财力,以您在内地的影响力,比尔·盖茨他怕呀。”梁秘书目露敬畏。
何止是比尔·盖茨,现在也不知道多少人想拜访老板,有抱着同样心思的,极力避免与老板产生竞争,更多人是想结识老板,抱大腿。只因比尔·盖茨人已经到了首都,并且与老板有过一面之缘。
李建昆愕然,得知人已经在首都候着,于是说道:“行吧,那就见一面,不过我这两天未必有空。”
“他可以等。”
持续半个月的国际经济研讨会进入尾声,李建昆既然答应出席,不能食言,商业部门那边已经传来消息,但是还没有发来具体通知,可能明天早上接到通知,可能下午、后天,不好说,反正收到通知他就得赴约。
————
一间礼堂里,座无缺席。
本场会议刚召开,东道主万万没想到,引来几方势力集体发难,领头的主要是三方:世行、日方和韩方。
世界银行副行长诺古道:“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研讨,中方接下来的对外开放政策,我们已经清晰明了,同时我们也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遗憾的是,中方坚持己见,基本没有采纳。因此,世行可能要重新评估提供资金助力中方对外开放的事宜……”
“诺古先生,这不是早就协商好的事吗?”中方发言人中的一人大急。
诺古耸耸肩道:“只是协商,并未商定,这次我过来就是要做最后评估。可惜情况让人很失望,我对这样的开放政策持消极态度。”
韩方对外经贸副部长申世明接过话茬,阴阳怪气道:“想要吸引外来经济,又不愿拿出好东西,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我在这里事先申明,如果是这样的话,没有韩方大型企业会愿意进驻中国。”
日方经济大臣吉冈孝父接着发言道:“我们同样深感失望,倘若中方不认清事实,修改相关政策,此前有过协商的几个大型项目,我相信我们的日苯企业会更愿意投资到其他地区……”
中方人员皆是面露急色,作为会议主要发言人的几人,眉宇间都形成“川”字。
就在这时,礼堂入口处传来动静。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一个穿着灰色休闲西装的男青年,步伐轻快走进来。
看清那张脸后,现场许多人大惊。
“是他!”
“他怎么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