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官家的“黑名单”,专治怠惰之官(1/2)
第403章 官家的“黑名单”,专治怠惰之官
随着赵祯下发《罪己诏》与开封府的严查,汴京城再无人敢赌。
当然,也非全面禁止。
到了重大节日,百姓依然可行关扑之乐,但赌局总额度不得超过千钱。
与此同时。
汴京宅店务的监官、勾当官、亲事官皆被罢黜。
包拯在调查公屋租赁情况时,还发现了不少问题。
比如:有宅店务官差租赁公屋而后又外租给无良房牙子赚取中间差价;有富商巨贾托关系低价购买作为仓库;有的公屋疏于修缮,导致闲置;还有的官差私下勒索租户导致富者无须租而穷者租不起……
这都是不允许的。
公屋是汴京底层百姓能在汴京城生活的关键。
任何人都不能凭特权侵占。
包拯严查严惩,与三司协调配合,透明化公示公屋租赁情况,一时间引得民间一片赞叹之声。
在包拯眼中。
汴京城不是达官贵人的温柔富贵乡,而是全宋百姓的汴京。
他知开封府,意在打造的汴京城。
不是高不可攀,穷人止步的奢侈之城。
而是任何人来到这里都能感受到公平公正、包容开放、和谐美好的幸福之城。
……
腊月十八日。
变法司继续完善帮扶令。
梁适、司马光、王安石三人,依据“选贤官入穷县”准则。
除了挑选部分州府富县贤官外调,还从汴京城的京朝官中筛选出了五十二名京朝官。
意欲让这些官员外放入穷县,改变穷县现状。
让全宋变法惠及到所有的大宋百姓。
至于会将这些官员分配到哪里,还要看两府三司整理出的贫困县名单。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贫困县注定又偏又远。
议事厅内。
梁适、司马光、王安石三人坐于一处。
司马光望着筛选出的京朝官外放名单,看向梁适,皱眉道:“梁副使,我觉得这里面的大部分官员都有可能会寻理由,拒绝外放。”
三人筛选出的五十二名京朝官。
基本都来自于学士院、崇文院(即馆阁)、以及中书省下的制敕院、舍人院、太常礼院和审刑院。
这些官员实为闲职。
不过曾经都做过知县、通判类的地方官,有一定政绩。
梁适无奈道:“没有办法呀!帮扶穷县,须寻有经验之官,地方州府的贤官实在有限,很多都不能调动,只能从京朝官中筛选,能否让他们外放,就看中书的能力了!”
一旁。
王安石开口道:“也该动一动这些人了!很多官员不到四十岁,便想着在清闲衙门养老了,还有的官员明明有能力,却一心想着搞学术,眼高手低,只愿修史著书留名,实在自私!”
听到此话,司马光抬头看向王安石。
他感觉到了一丝冒犯。
王安石一愣,旋即解释道:“君实兄,我可没说你。馆阁的年轻官员中,若只留一人修史,那必然是你。你虽也在修史,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变法事务,与他们完全不一样!”
听到此话。
司马光的脸上顿时露出一抹笑容。
王安石从不溜须拍马,也很少夸人。
当下这样讲,显然是发自真心。
梁适将名单文书整理完毕,道:“外放穷县,大多数官员都是不愿去的,我已向朝廷申请,凡外放者,保留官职,给予特权,凡外放两年且有政绩者,皆可返京,并按特例擢升!”
片刻后。
三人将外放的京朝官名单呈递给了富弼。
富弼看过无问题后,将会与中书的相公们一起讨论,统一意见后,会先告知将被外放的官员,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才会将此名单呈递禁中。
大宋对官员的任用还是较为人性化的。
……
腊月二十日,中书省,政事堂。
“啪!”
文彦博一巴掌拍在桌子上。
“岂有此理!五十二名京朝官,竟有四十三人托辞拒绝外放,这是懒政,这是挑衅,这些人是在安乐窝里待太久了!”
官员们寻的托辞可谓是五八门。
有人称家中孩子尚小。
有人称父母老迈需要照顾。
有人称新婚燕尔。
有人称身体有恙。
还有人称能力不足,难以胜任。
……
一个个的,言辞恳切,纷纷卖惨,都不愿离开汴京城。
若只有两三个,中书还能将其视作正常情况,但五十二人中竟有四十三人不愿外放,那很明显就是不愿去了。
大宋的士大夫官员们,看似读书都很多,知情达理。
但像包拯、王安石这类一心为公、完全无私的官员,并不多。
一旁。
富弼、张方平、吴育、宋庠也都是黑着脸。
他们想到会有官员找理由拒绝外放,但没想到竟然这么多。
当下,能去贫县任职的合适官员非常有限。
这些人若不去,那帮扶令将难以执行。
富弼想了想,道:“实在不行,便依介甫的想法,改换明年年初新进的进士们去任职吧!”
对这类躺平类官员。
富弼根本不愿再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
张方平摇了摇头。
“不行。新进进士经验不足,没有一两年的试炼,难知一县,他们若去,帮扶令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但是,若重新物色人选,当下确实缺乏人选啊!”宋庠道。
大宋的官员倒是不少。
但是能有地方执政经验且还愿去穷县的却是寥寥无几。
文彦博想了想,道:“这样吧!咱们即刻与变法司的官员一道,面见官家,进行廷议,先严惩这四十三人,而后再议如何选人!”
另外四名相公都点了点头。
……
当梁适、司马光、王安石三人得知他们举荐的五十二名外放官员有四十三人都拒绝外放后。
不由得都甚是恼怒。
梁适骂他们烂泥扶不上墙。
司马光称他们是士大夫官员中的败类。
而王安石所言就更加有趣了。
“他们就是一堆久置的污浊粪便,早已烂在那里,我们就不该将他们挑起来,挑起来就是臭气熏天,只能让我们感到恶心!”
……
午后,垂拱殿内。
中书诸相公与变法司的所有成员聚集在殿内,将众京朝官不愿外放穷县的事情汇报给了赵祯。
富弼拱手道:“官家,这四十三名官员,实在自私。臣建议,必须对他们进行严惩!”
“严惩过后呢?”赵祯反问道。
这时。
王安石出列道:“官家,这些人已安于现状,只图安逸,根本不可用。臣建议,可改选本届新进进士,稍加培养后便可外放。”
赵祯摇了摇头。
“介甫,你以为所有的新进进士都如你一般,入仕便能做好百姓的父母官。这些新进进士,没有两到三年的历练,根本没有做一县主官的能力!”
赵祯看了一眼御案上的名单。
“这些官员只是慵懒而已,能力还是有的,朝廷培养他们多年,不能说放弃就放弃,此事交给朕吧!”
“景明留下,另外召监察御史韩绛,你们都先忙其他事情吧!”
官员们都是一愣。
这还是官家第一次主动揽事。
不过他们见官家如此笃定,想必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当即。
众人都退下去了。
垂拱殿内,只剩下赵祯与苏良。
苏良也看不上那些对全宋变法不上心的官员,对他们早就放弃了。
赵祯看向苏良。
“朝廷培养官员耗费了大量时间与金钱,不能说放弃就放弃,还是要试着让他们走出舒适区的,朕再试试,实在不行了再说!”
“是,是。”苏良点头道。
随即。
赵祯指了指一旁的椅子,苏良便坐了下来。
赵祯笑着道:“苏卿,子慕可以啊!无论是书法、下棋、背书还是打架,都皆强于朕的暽儿!”
苏良一愣。
“打架?子慕与大皇子打架了?”
昨晚,苏良觉得苏子慕有些不一样,但也没在意,便没细问在禁中读书读的如何,没想到竟然打架了。
苏良当即站起身,拱手道:“官家,吾儿野蛮惯了,也不知宫内规矩,可能不适和担任伴读,要不以后就不再让他去了吧!”
“想得美!”赵祯笑着白了他一眼。
“子慕打得好!昨日是暽儿摆皇子的架子,气到了子慕,朕已经让暽儿向子慕道歉了,二人也已经和好如初,俨然如兄弟一般,是朕告诉他,让其隐瞒此事的。”
“朕告知你此事,是想让你告知子慕,只要占着理,使劲揍暽儿几下子是没问题的,不但无罪,而且有功!”
“啊?”苏良一脸懵。
这哪里像亲爹说出来的话。
并且这位将来大概率就是大宋的国君。
赵祯接着说道:“朕自小体弱,性格也非常柔软,不能再让他如朕这般了,会吃大亏的。”
“而今,皇后虽不宠溺暽儿,但管束太严,一坐一站都有规矩,不能犯一点错,这对于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而言,太无趣了!”
“子慕到来后,他活泼开朗了许多,除了学习更有劲了,还偷偷学会了爬树、爬墙、抓鱼、以及朝着夫子的茶壶里倒墨水,这才是個五六岁的孩子该做的事嘛!”
赵祯的脸上露出一抹灿烂的笑容。
或许是他的童年太乖巧,没做过什么离经叛道的事情。
故而看到赵暽做这些不合规矩礼制的事情,非常开心。
他心中的男孩子,就应该这样。
爬高上低,时时闯祸,天不怕地不怕,如此长大,才有出息。
“啊?”
苏良哭笑不得。
看来苏子慕是将自己擅长的小把戏全教给大皇子了。
苏良想了想,道:“官家,臣可以答应。”
“不过,您必须要写一封免罪声明,不然大皇子来日登基,找我儿子算后账,怎么办?”
“行!行!行!”赵祯爽快地答应道。
就在这两位父亲笑着讨论育儿之道的时候,监察御史韩绛来到了垂拱殿。
他已知部分官员寻理由拒绝外放之事。
但却不知官家找其为了何事。
赵祯坐直身子,看向苏良和韩绛。
“朕召伱们二人,乃是要命你们去探查那四十三名官员拒绝外放的理由是否属实?”
“朕的要求是:你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的理由全都属实,无一例错,无一例假。”
韩绛和苏良都有些疑惑地看向赵祯。
赵祯的面色渐渐变得严肃起来。
“他们不是不愿出京为官吗?既然有了托辞,朕就让他们彻底闲适下来,朕倒要看看他们会不会一直与朕对着干!”
苏良和韩绛瞬间明白了赵祯的意思。
官家要动真格的了。
不愿做事,官家便让这些人无事可做。
“臣遵命!”二人同时拱手。
赵祯之所以选择让韩绛与苏良去探查,乃是因二人是台谏官中处事较为周到柔和的台谏官,且也有说服力。
若让欧阳修、范镇去查,定会让这四十三名官员全都下不来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