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2/2)
仪嫔应了,就见乾隆压根没打算留下,转身就走。
她一时有些失神,身边的宫女倒是有些遗憾乾隆没留下。
不过乾隆没留下也没去舒贵人那边,而是径直出了咸福宫,往景仁宫去了。
仪嫔也不意外,只低头继续逗弄永琪,小声笑道:“看来你调皮捣蛋得连皇上都知道了,以后得乖巧一点,知道了吗?”
乾隆刚才的意思她很清楚,就是小阿哥在搬去阿哥所之前,别纵容宠溺得不像样子,又努力改正永琪身上一点小毛病。
仪嫔捏了捏永琪的小手,他咧嘴一笑,看着还挺高兴,十分无忧无虑的样子。
她却是明白,因着海贵人的关系,乾隆对永琪的印象连带着都有点偏见,得让永琪长大后好好改正一些,才能改变乾隆对他的看法了。
沐瑶早就习惯乾隆忽然过来,他去看了眼六阿哥,不意外永瑢依旧呼呼大睡。
乾隆每次来,永瑢都在睡,他都习惯了,看了一眼就出来,也没打扰永瑢睡觉,坐下后对沐瑶道:“永珹又病了,这次染了风寒有些厉害,着实让人头疼。”
沐瑶却明白孩子出生的时候底子弱,要补起来不容易,只能慢慢来了:“皇上,小阿哥身子骨弱,磕磕碰碰一些也是难免的。”
她想着四阿哥永珹以后该是平安长大成人了,如今虽然艰难了一点,该是能好好长大的。
乾隆点点头,见永璋下课后过来给沐瑶请安,然后拜见乾隆后就去后边看永瑢了,不由奇怪道:“永璋每天都过来吗?”
沐瑶就笑道:“不会,我怕永璋每天功课多,可能顾不来,就让他隔几天来一趟。”
她见乾隆的心情不太好,就牵着他的手起身,点了点嘴唇做了个安静的手势,拉着乾隆往里边走。
乾隆还没做过如此偷偷摸摸的事,感觉挺有意思的。
他跟在沐瑶身后,轻手轻脚走到后边,隔着门就看见永璋对小床的永瑢小声叮嘱道:“弟弟要乖一点,听额娘的话,不要惹额娘生气,不然我要罚你,就……念书两百遍,烦得你睡不着!”
永瑢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醒过来,睁开眼听见永璋的声音,还附和着“啊”了一声,好像真的听懂记下了。
永璋就有点满意,伸手轻轻戳了下永瑢娇嫩的脸颊:“怕弟弟还小记不住,我每次来都给你说一遍。先生说了,有些书背不下来,多读几遍,就能理解意思,自然而然就记牢了。”
乾隆听得扯了扯嘴角,先生这话其实是对弘曕说的,永璋十分省心,记性随了乾隆,过目不忘,自然不必担心这个。
唯独弘曕每次背书都磕磕碰碰的,因为不解其意而死记硬背,经常背不下来,于是先生就这么说了,永璋在旁边就记下来了。
如今永璋居然用这招来教导永瑢,乾隆忍不住好笑。
沐瑶见乾隆笑了,这又蹑手蹑脚带他出去,等走远了,这才开口道:“永璋每次来很快就去后头,我就好奇坏了,于是有一天跟着过去,躲在后边听了一耳朵,实在有意思得很。”
永璋看着跟小老头一样,果然过去就跟永瑢嘀嘀咕咕,让这个弟弟要听话,惩罚还是不让永瑢睡觉,叫沐瑶险些笑出声来。
乾隆却点头道:“永璋是个好兄长,确实教导得不错,以后永瑢想必也是个省心的。”
沐瑶心想永瑢如果读书好就算了,要是跟弘曕一样,估计有永璋这个读书厉害的哥哥在,读书都要有心理阴影了。
弘曕年纪比永璋大,读书又早,当初还是手把手教导永璋入门,哪知道如今才多久,永璋已经超过他了,还反过来教弘曕功课。
好在弘曕是个心大的,也不觉得被永璋超过了有什么,反倒还多了个人帮着自己做功课,简直美滋滋的。
之前弘曕不会做功课,不好意思去问永璜和永琏,只能绞尽脑汁自个琢磨。如今有了永璋这个小伙伴,他就要轻松得多了!
乾隆原本还担心弘曕和永璋之间要离了心,那就不好了。
哪知道弘曕压根没在乎,还喜滋滋,每天都找永璋帮忙辅导功课,叫乾隆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不过两人的感情跟以前一样好,并没有因为永璋的功课超过弘曕而渐行渐远,倒是不错的。
乾隆对沐瑶叹道:“朕刚去看了永珹,看来周岁宴也是办不成了。”
满月、百日,如今周岁宴看来永珹还是不能办。
不过他身子弱,也不好大办,暂时压着也好,等以后身子好起来了,再补就是了。
嘉嫔也不是不遗憾,但是永珹的身子骨好起来比什么都重要,也只能暂时放下了。
原本自家儿子病恹恹的,如今又病了一场,叫乾隆心里不是很痛快。
然而上来的一道折子让他更加不痛快,说的是科场作弊,手段层出不穷,不遏制的话,回头全是滥竽充数,就让很多真才实学的人心灰意冷。
手段之多让乾隆都大开眼界了,跟沐瑶分享了起来:“朕才知道有人把四书五经写在自己身上,蝇头小字,也不知道怎么看清楚的。还有藏在后门,进去后才取出来,检查的时候都发现不了。”
“还有事先买通清洗恭桶之人,科场考试的时候假借出恭,去茅房偷看。”
沐瑶听得无语,为了作弊,这些书生也是很拼,茅房多臭啊,还要在里边呆很久找答案,也是够够的了。
不过要是真能考中,这点臭确实是能忍耐的。
藏在后门的就更过分了,害得门口检查的时候其他书生也得脱光了来看,闹得人怪难受的。
但是不查看也不行,真带小抄进去,那就是门口检查那些侍卫的错了,必然要被责罚。
书生们不给检查也不行,那就不能进去考场了。
他们寒窗苦读多年,不就是为了这一场考试,哪能不进去呢?
彼此都很无奈,只能骂那些心术不正之人了。
乾隆就下旨,命顺天府这次乡试必须再三严查,查出来有问题,家里直系三代都不能参加科考。
这个旨意一下,朝堂都要炸了。
直系三代不能参加科考,这个惩罚实在太大了。
不过若是心里没鬼,倒也不必太担心。
然后乾隆得知消息,顺天府的乡试足足有两千八百人不敢入场,宁愿放弃这次考试,显然心里有鬼的人就有这么多,他简直气炸了!
乡试才多少人,就有这么多不敢进去的,顺天府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呢?
乾隆气得要死,派人四处去查,不敢进考场的人也要查,一时地方官员跑得腿都要细了。
粘杆处更是忙得脚不沾地,核实这些书生的身份,又为何不进场等等。
乾隆忙着这个,倒是放下了对永珹的担忧和惆怅,愣是支棱起来了。
沐瑶见他忙碌起来,再也没了之前的一点忧愁,反而每天因为生气都在咆哮,感觉当皇帝也是挺不容易的。
查了足足一个月,总算勉强有结果,看完乾隆就更生气了。
他还以为查出这些书生也就自己打算作弊,所以不敢进去,免得被发现。
等查完后,乾隆才发现这居然已经变成是一门买卖了。
有专门的人誊写这些小抄,还有人专门押题,不管小抄想放在哪里,只要出得起钱,总有人帮忙想办法。
比如茅房那些,也有专人联系,倒夜香的人压根就不知道放进去的是什么,毕竟他们也不识字,又不会跟书生们直接联络,于是根本没人察觉到这两边是有关系的。
倒夜香的人只知道有人出钱请自己去考场,在恭桶上做了点手脚而已,给的钱又实在太多,于是压根就不多探究。
书生不必跟这人联系,自然不怕别人发现,去茅房也不会有人察觉恭桶有问题。
押试题的虽然不是一模一样,却有几分相似,说没有泄题,乾隆是不相信的。
但是考官们绝不会轻易泄露出去,查过后都没有问题,那么问题就在斟茶递水的小厮和杂役身上了。
他们在考官身边伺候,看过考题后悄悄改变一下形式传递出去,外边自是有人改头换面再放出来,当然价钱也不便宜。
乾隆是真没想到有人在这上面做文章,更是担心之前录取的会不会都没有真材实料,而是用这种东西给考中的玩意儿。
他不放心,让人把前几年的举人都查了一遍。
幸好浑水摸鱼的也就过得了乡试,后边是不可能的了。
但是就这样也得了功名,能运作的东西就多了。
比如田地就能免税了,不少人还能把田地挂在书生名下,他们都不用交税。
平日还有书生补贴,这些原本是乾隆怜惜寒门子弟给的福利,如今倒是便宜了这些作弊的玩意儿!
沐瑶看乾隆天天生气,只能让人做了消气茶,用的就是下火的罗汉果。
乾隆喝了好几天的罗汉果茶,才感觉舒服了一点。
当然那些浑水摸鱼的都没有好下场,他心里就更痛快一些了。
乾隆折腾一番,回过头来发现永珹居然好起来了。
他心里有所琢磨,私底下跟沐瑶道:“朕想着是不是科考中这种滥竽充数的太多,还占用了不少名额。如今清扫之后,让不少真才实学的学子没被压下去,算是功德一件,才叫永珹好起来了?”
毕竟这些人滥竽充数,却作弊压下了其他学子出头的机会。
沐瑶自然附和道:“很可能如此,皇上越是贤明,福气越大,孩子们都能受益了。”
乾隆微微颔首,心里也是这么觉得的,轻声感慨道:“皇阿玛之前对大臣十分严厉,朕就想着松一松弦,让大臣们也能松快一下,不至于那么紧张。如今看来,还是皇阿玛做得对,不紧一紧,这些大臣们是越发松了,眼皮底下发生的事都没发现,还得朕先察觉到。”
沐瑶却觉得大臣们未必不想知道,而是对还没有功名的考生关注太少,可以说压根就没有交集,所以才没能发现得到。
不管如何,乾隆忽然发现清理一番后,病恹恹的永珹比之前要好多了,大病一场后渐渐恢复了一些,身子骨看着居然还可以,没以前那么容易生病了,他就想当个贤明的皇帝。
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沐瑶就顺着乾隆的话说了,只盼着他说到做到。
乾隆还年轻,自然想要做一番事业,恨不能把乱七八糟的事都狠狠清扫一番。
还是张廷玉劝着他道:“皇上,大臣们如今惶恐不安,还得徐徐图之为好。”
乾隆点点头,算是听进去了,没有大张旗鼓,而是让人盯着各处,只看谁要当出头鸟了。
他哪怕没动,但是大臣们是真不敢动了。
这次不少大臣都被牵连,毕竟家里谁没个参加科考的小辈呢?
这些小辈做了什么,忙碌的大臣还真没发现,然后就无辜给连累着倒霉了。
苏家今年倒是没人进考场,不过沐瑶也写信回去,让苏召南注意一点儿。
别是有人想要走捷径,然后连累苏家了。
苏召南自然十分重视,盯着小辈们就更紧了。
乱糟糟的几个月,全是糟心事,沐瑶却得到一个好消息。
就是当初回去欧洲的海商终于带着人过来了,还带了不少,一条船装不下,另外还有两条船的人和机器。沐瑶当然不好出面,此事是交给二哥苏鸣凤去接手的,把人都安顿下来。
苏鸣凤索性把人带去庄子,庄子足够大,而且周围全是属于苏家的地,私人土地,一般人不可能进来,最是适合把这些人安置在这里了。
庄子后边还有一个僻静的院子,相当大,原本是招待客人用的,如今暂且让这些人住及你去,另外寻个更安静的地方建个大院子的。
沐瑶接到苏鸣凤送来的信笺,厚厚一叠,写的都是这些人的情况。
果然绵薄动人心,狠狠砸钱下去,很多人都愿意背井离乡了。
他们当中有化学家,有机械师,有医药师,更有织布的和染布的工人。
当然这些人愿意远渡重洋,必然是在当地没怎么成功,甚至相当落魄,才会想要孤注一掷。
苏鸣凤见过这些人后,信笺到最后觉得海商拿了那么多钱,却忽悠这么些不入流的人过来,着实是骗钱的。
看在海商瘦了一圈,中途听说还遇到暴风雨,九死一生过来,还保住了大部分的人,愣是送过来了,苏鸣凤就不跟他多计较了。
沐瑶看着失笑,却觉得海商带来的人看着厉害,估计都是学徒居多,甚至连学徒都不如。
但是除非这样的人,真有地位和身份的,哪里会真的愿意跟着海商远渡重洋去另外一个国家?
海商相当聪明,他找到这些有些手艺,却又过得比较窘迫的人,才会愿意点头跟着自己走。
不然找那些家大业大的,哪怕真的愿意,根本不可能丢下这些去另外一个国家重新来过。
而且路上那么危险,谁知道会不会半路就丢命了呢?
不看这次暴风雨之后,船只破损,就掉下去几个人了,哪怕救回来一两个,其他是再也找不到,就此停留在大海之中。
这些人哪怕不是最顶尖的人,却还是带着先进的手艺,要的就是尽快完成沐瑶想要的。
最妙的是,海商带来的人当中有个叫约翰的,手里做了个半成品的蒸汽机。
哪怕是个半成品,也足够让沐瑶惊喜了。
约翰因为做这个蒸汽机,几乎是家产都赔进去了。
妻子不能理解所以走了,只留下两个半大儿子,这次都跟着约翰来了,帮着打下手,也是个做机械的好手了。
沐瑶能做的就是绞尽脑汁想当初蒸汽机缺的部分,然后写信含糊告知苏鸣凤,让他转告约翰,看能不能给对方一点灵感。
另外对百浪多息,她还是想得太好了一点。
工业革命还没走到这个地步,想要做出百浪多息,哪怕再快,也得这些人研究出来,怎么砸钱都需要时间才能做出超越时代的东西了。
这最快可能需要十年八年才有眉目,就已经很神速了,沐瑶却是等不及的。
她发愁了几天,连高贵妃都发现了,担心道:“这是怎么了,出什么紧要事了吗?”
沐瑶看着高贵妃,忽然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件事来:高山一千年野人!
她当初无意中看到的一个新闻,是一对夫妻爬雪山的时候,在山顶附近发现一个被埋在冰雪里的野人,身上有很多伤口,该是失血过多然后失温而死的。
专家检测过后怀疑这野人已经埋在冰雪里有一千年,身上除了野兽做的皮裙和皮鞋子之外,心口的位置还郑重放了两块木片,十分奇怪。
这两块木片收在离心脏最近的地方,显然是野人最重视的东西。
研究后才得知是两块桦木蘑菇,这种蘑菇有很强的抗菌成分,能够有效杀灭细菌以及人体内的寄生虫,算的上是最早的消炎药了。
药效不如后来的西药,但是对如今来说,却是十分得用了身边,真有什么事就要抓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