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1/2)
两边互市让乾隆赚了个盆满钵满,永璋和永瑢也跟着赚了不少,算得上皆大欢喜了。
永璋特意给沐瑶挑了礼物,是一套和田玉的首饰,玉质极好,是从西边那里高价买下来的。
永瑢也赚了银钱,打算给沐瑶也送一套首饰,却被沐瑶拦下了。
她笑着道:“正好我有个想要做的东西,得让你来帮忙。”
永瑢自然一话不说就答应下来,好奇问道:“额娘要做什么,我真能帮忙吗?”
沐瑶就道:“你会画画,还会画结构图,自然你来帮忙才是最适合的。”
她比划了一下自己想要做的东西,其实就是小型的消防车了。
毕竟之前碧桐书院烧起来的事,让沐瑶想起后来九州清晏仿佛也是烧起来过。
说到底还是如今的宫殿全是木质结构,全是易燃物,一旦失火就烧得厉害,如果不及时救火,基本上就要被烧完了。
因为九州清晏烧着的事,弘曕并不知情,跟其他阿哥聊天说话正笑着,被乾隆偶然看见,心里就不高兴,还训斥了一番。
没几年,弘曕就因为内疚去世了。
所以沐瑶记得此事,更是记得永璋这个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弘曕来了。
弘曕实在无辜,怎么都不能让这样的事再发生的。
她发了一会呆,永瑢就疑惑道:“额娘,这个水车要怎么出水?”
沐瑶就解释道:“这车是四四方方的,前后都有能推动的地方,底下是轮子。两边也有拉杆,左右两人上下拉,让水从最上边的龙头出来。”
这是简易版的压力出水器,跟高压枪有点相似,不过没能达到现代那个强度,在这时候已经很合适了,水柱能够一三十米远。
就是需要人力去推动,而且车里的储水器有限,还得有人不停往里边加水才行。
不过在宫里,最不缺的就是人手了。
暂时沐瑶没能想到更好的水车,只能先把这个做起来。
永瑢按照沐瑶的意思把这个水车画出来,已经是几天之后了。
沐瑶看过后觉得该是差不多了,永瑢就自告奋勇道:“额娘,这个就让儿子去找人做出来如何?”
一来永瑢不想沐瑶费神,她还得好好养胎呢!
一来他对这个水车也很感兴趣,之前碧桐书院烧着的事恐怕还是吓着沐瑶了,她才会绞尽脑汁想出这个来。
永瑢自然不能让别人辜负了沐瑶的心思,索性自个做出这个来。
有自己盯着,这东西必然能尽快做出来!
沐瑶知道永瑢体贴,就笑着点头道:“那就交给你去办了。”
只靠永瑢去找匠人做,自然是不够的,他索性先去九州清晏找乾隆,把图纸一给,说要做这个东西,希望乾隆能够大力支持。
他跟乾隆解释一番,乾隆就感觉这是个好东西。
其实前朝也有救火的工具,就是宋朝的时候相当不少了。
比如防虞器具、桶索、旗号、斧锯、灯笼、火背心等等,而且还是官府出钱,成立了一队潜火队,算得上是如今消防队的雏形了。
甚至还配备了云梯,如果是高楼的话就能架上。另外有唧筒,就是最早的消防泵了。
小规模的火灾,还会用上水囊,里面储满水,在需要的时候直接拿就行了。
相比之下,水龙车有轮子能动,能挪到任何火势大的地方,还能调整方向,更为方便。
乾隆看着就不住点头道:“这个不错,让造办处协助你做出来,越快越好。”
他自然知道宫殿的隐患,哪怕如今的宫殿虽然用的木材,外边刷了几层涂料,防火却不尽人意。
如果在救火上面多用心,也能在出事的时候尽快灭火,不至于蔓延的更广了。
得知是沐瑶的主意,乾隆并不意外,笑着鼓励道:“既是贵妃想出来的,交给你是再适合不过了。”
永瑢的画画天赋不错,这结构图画得尤为清晰,基本上造办处的工匠一看,就差不多知道该怎么下手做了。
有永瑢领头,工匠们有些疑惑只琢磨一下就迎刃而解,选了铜来制车。
毕竟木头的话,里面储水时间长了容易漏不说,还容易发霉腐烂坏掉,哪怕有涂层在也只是拖延一段时间罢了。
这么个水车要是做出来经常要换,那就太麻烦了,索性用铜来制,不容易生锈,密封性更好,还相当耐用。
半个月功夫,这水龙车就做出来了,再三实验过,从不同角度来喷水,只要左右有人向下不停压,龙头的水就会源源不绝喷洒出来,落在火灾的地方,相当精准。
就是因为水压的关系,水用的特别快,需要有人不断加水进龙车。
如果只用木桶提水的话就太慢了,哪怕殿前一般都有两个巨大的水缸储水备用,不到一刻钟就要用完的。
而且把大缸里的水倒进水龙车也很慢,用水桶一次次倒进去,水龙车两头都有进水的地方,每次最多一边两个人倒,再多就不可能了。
一桶水才多大,两桶下去却是杯水车薪,动作慢一点,水龙车里面的水就要彻底用完了。
哪怕人手再多都不行,沐瑶就想到了虹吸原理。
只要管子是真空的,堵住两头或者里面充满水,就能从低处到高处去。
于是沐瑶让永瑢在水龙车最上面也做了个活扣,能够打开把管子戳进去,另一头在水缸里面,水自然而然就从低一点的水缸进到高一点的水龙车里面了。
当然前提是水管要泡在水里,或者堵住两头,一起放进两边才能成。
永瑢看着水竟然从低处去了高处,顿时十分惊讶,瞪大眼盯着不放。
工匠们倒是不觉得稀奇,只感慨纯贵妃果然博学多才。
永瑢有些疑惑,问起工匠道:“这个很常见吗?”
工匠就解释道:“六阿哥有所不知,汉朝灯具就是顶部有导烟管与灯体相通,中间是空心的,储一半水,烟雾顺着管道融入水中,然后消失,不会有烟雾出来。”
导管把烟雾吸进水里,就跟这个水管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从低到高吸进来。
汉朝的工匠把这个灯做得极为精美,点灯后屋内却没有任何烟雾。
具体原理如何,工匠们说不清,只知道能这么做。
一些灌溉的工具也是这个原理,把低洼的河水抽起来到上边的田地当中。永瑢点点头,只觉得这个水管极为方便。
后边如果着火了,宫人们只要去打水提桶送到这个水缸就行了。
水缸四面八方都能倒水,同时八个人都不在话下,就要迅速得多。
当然永瑢琢磨着如果水流能从低到高走,那么如果在大缸旁边放一个矮一点的水缸,再旁边打个水井,水直接落在矮点的水缸里面,再用管道倒入高的水缸,那就更方便了。
如果尽快把井水打上来,还可以用按压的方式,压下去把水抽上来,就是需要人不停按压,比起一桶桶打水还要快得多。
沐瑶是没想到永瑢的脑瓜子这么好使,连现代农村用的那种建议水泵都能琢磨出来。
不过永瑢这样只是个设想,要怎么把水按压抽上来就没有头绪了。
毕竟比起普通的虹吸模式,从井里打水出来就要难得多。
沐瑶绞尽脑汁回想小时候在农村用这种手压的老式水泵,好像是用的活塞,在压下去的时候活塞关闭来增压,上来的时候中间活塞会打开,水就能抽上来了。
她只是大概知道一点,告诉永瑢后,让工匠反复改良,居然真的做出来了。
这种手动泵只要人在,都不需要用木桶打水,甚至连力气不大的孩童都能做到。
永瑢觉得这个东西造福百姓,让原本劳动力不够的百姓家里也能减轻一些,哪怕年纪小的孩童打水就不怕掉进井里那么危险,体弱的老妇人都能轻松打水上来。
他没有独占的意思,问过沐瑶之后,就打算献上给乾隆,能推广下去是再好不过了。
乾隆却给永瑢泼冷水道:“这水泵的材质得用铁或者铜,都不是一般百姓能承受得了的。”
他见这个儿子耷拉着脑袋,十分沮丧的样子,就笑着道:“不过也能在各城镇的水井上造一个,方便老弱妇孺孩童去打水了。”
每个城镇只可能有那么一个,肯定是不够用的,总比没有的好。
永瑢想了想忽然道:“皇阿玛,不如让当地乡绅或者富商捐钱造水泵,然后在泵上面就刻上谁的名字。若是不够明显,还能在旁边立个小石碑,把捐赠水泵的名字写上去。”
他琢磨一下又道:“不止是当地,若是其他地方想要捐赠过去,一样都可以刻上名字,赞许他们的功绩,让当地人也十分感激。”
京城多的是钱多得要命,但是想做善事却没什么地方能用,只能花在寺庙当中,倒不如花钱干点实事,让老幼妇孺也能自个打上水来喝用了。
乾隆挑眉,感觉这个六儿子的脑瓜子在掏空别人钱包上十分有天赋,以后也是适合进户部的了。
如今他不动声色道:“倒是个不错的建议,去请各位议政大臣过来。”
后边是乾隆吩咐李玉,很快几个议政大臣就赶过来了。
听了六阿哥的主意,在场的人就没有反对的。
傅恒还拱手道:“六阿哥心系百姓,是万民之福了。”
其他大臣一听,顿时觉得傅恒年纪轻轻走到如今这个地步不是意外,看他这张嘴多会说?
不过六阿哥这提议确实好,既办了实事,也没挥霍国库的银两,而是直接给了一个石碑给了个好名声,就什么都不用出了。而且给了出钱的人好名声,这些人是人数众多,名声自然分散开去,没有谁独占鳌头。
那么六阿哥更不会因此独占好名声,避免年纪轻轻就名声过大,盖过其他阿哥了。
大臣们倒是觉得六阿哥此举是不是深思熟虑过,才提出这样的建议来。
但是他们很快心里就否决了,六阿哥这才多大,就想得那么深那么远了吗?
大臣们连连附和傅恒,乾隆微微一笑,看着心情不错:“此事就交给工部去办,正好让造办处做上几个水泵送去京城周边的城镇。”
做事当然从周边开始做起,大臣们也十分有眼力劲,一个个主动提出愿意出钱寻个适合的地方安装这个压水泵的,丝毫不用乾隆来费心。
永瑢想到忙得快飞起的工部,顿时同情了起来。
工部尚书听说自己又接了个差事,转头就去跟乾隆哭了。
他们实在分不出人手来了,能不能交给其他人来办啊!
乾隆给工部尚书哭得受不了,正好傅恒最近闲暇在家,领兵回来后也闲了许久,他就索性把此事交给傅恒了。
傅恒倒是一话不说就跟永瑢对接,拿到图纸和安装的细节,就去造办处看了实物,然后亲自去周边城镇寻最适合安装的地方。
这地方周围要老弱妇孺多,不然他们要走很远路去打水,也抬不回来,就是白装了,白费了心思。
圈定了地方,还要从中选出水源最稳定和足够的水井,不然装上没几天,水井就枯了,那也是白跑一趟。
筛选过后,选出适合的水井安装上,还得跟周边的百姓说一说,免得这东西他们看着不敢用,也不知道该怎么用。
有差役一家一户去敲门,告知他们,有人出钱安装了一个方便打水的东西,老弱妇孺也能轻松打水。
有些人不信,有些人倒是好奇,上前去试一试,真是几岁的孩童只要有点力气,都能轻松打水。
于是年纪不大的孩童就在这里帮忙打水,每次只装半桶,也能带回去,只是多跑几趟。
傅恒过几天去看的时候,发现一个孩童竟然装了满满一桶水,还奇怪是不是等会有人帮着抬回去。
哪知道这孩童打完水后,轻轻松松推着木桶回家。
他这才察觉这木桶底下有个板子,板子底下安装了轮子,板子上面有三个朝上的木片,正好把木桶包裹住,木桶放进去就卡好了,打完水就能推着回去,哪怕是几岁的孩童都方便了,压根不用抬。
这东西倒是好用,傅恒一问,竟然是一个七岁叫严明的男孩想出来的。
他父母早早病逝,只跟祖母生活在一起。
祖母体弱,打水十分吃力,这次虽然有压水器能够方便打水,带回去却十分麻烦。
起初严明每次只装一点水带回去,平日邻里也会帮忙,他怪不好意思总麻烦别人,就琢磨了一下,找木匠要了边角废木料拼起来,做了这个小东西。
他不但自己做了,还给邻里都送了。
毕竟邻里的青壮年白天都要出去干活,晚上才回来,白天要打水都是老弱妇孺了,有这个东西,她们也能轻松点,哪怕是几岁的小姑娘也能打水回家。
用的是废木料也不需要钱,只废点功夫而已。
傅恒看着大为诧异,又觉得这个叫严明的孩子以后很适合做个工匠。
正好京城如今各处都缺工匠,于是他们都想收有天赋的学徒,若是严明愿意过去,傅恒也乐意介绍个好地方和好师傅,让他的日子也能好过一点。
但是严明拒绝了,因为祖母年迈,只有他一个可以依赖,自己也不放心祖母一个人留在这里生活。
傅恒听着这话,对严明就更是赏识了,笑着道:“放心,当学徒的话是能包吃住,我找个能一起收留你祖母的师傅。那样你能学点手艺,以后也能靠这个养活自己,又能就近照顾祖母。”
见严明犹豫,傅恒又道:“你也想给祖母更好的生活吧,不然在这里就只能勉强度日了。”
毕竟严明还是太小了,当学徒好歹能吃个饱饭,在这里就是饥一顿饱一顿的了。
最后严明还是点头了,带着祖母跟上傅恒一起去京城当学徒,傅恒就介绍他去苏家作坊。
这样的天赋若是荒废了倒是可惜,苏家作坊十分公道,学徒也是给月银的,只是不多,还能包吃住,住的地方不大,却也足够了。
傅恒先写信告知永璋,后者收到信后一话不说就答应下来,让人给严明和祖母安排了单间。
单间不大,里面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
不过严明瘦弱,祖母也是,两人挤一挤也足够住了。
傅恒回去后也跟乾隆禀报此事,笑着道:“微臣选来选去,还是觉得苏家的作坊最是合适。一来有单独住的地方,严明和祖母也不必分开。一来不管自行车还是自行玩具都是精细活,正是缺人手的时候。”
“若是只招年纪大的工匠,过几年他们可能就做不了,倒不如招一些年纪小一点的,脑子灵活,指不定也能帮忙改进一一,做得更为精细的。”
乾隆点点头,明白傅恒这是看着一个孩子带着祖母一起艰难生活,这是心软了,才会帮把手。
傅恒也担心自己忽然跟三阿哥联系,叫乾隆误会就不好,于是亲自来解释一番。
乾隆最喜欢的就是傅恒这份敞亮,做事有条不紊的,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喜欢把事情说得清楚明白,所以他才会把户部交给傅恒,自己也能放心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