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吕氏复出(3)(1/2)
第59章 吕氏复出(3)
熙宁五年闰七月二十五日,晴,《新义报》创刊,首发十万份,其中由驿亭送往全国各路府州军县官员的报纸占两万份,汴京卖掉八万份,超过《汴京新闻》,成为大宋第一大报。
做为官方报纸的《新义报》,影响力远远超过《汴京新闻》,虽然模仿《汴京新闻》的体例,但是这份报纸的特殊身份,无疑使它具有了官方喉舌的意义。因此对报纸的控制权,同样会牵动许多人敏感的神经。
在《新义报》创刊三天之后,已经身为经义局编撰的王雱被任命《新义报》副主编,成为《新义报》的太上编辑,因为《新义报》完全是一个新生的机构,而且不涉及具体的政务,因此王雱并无回避的必要——虽然冯京提出宰相子侄最好回避,但实在是没什么说服力。
6
而石越则被突如其来的事务给忙疯了:王韶不断的要钱要粮要兵器要衣服,冬天就要到来,将士们没有寒衣怎么行?一方面要和文彦博这个老头子沟通,一方面要小心处理王安石的关系,还要去军器监这个名义上的下属机构和吕惠卿打交道,石越一天差不多有半天时间是在马车上。幸好曾布和自己关系不错,和三司那边的沟通还算比较顺畅;而吕惠卿办起事来也很痛快,处事利索,且对人和气,让石越竟不由得有点欣赏他,很多时候,石越几乎要怀疑《宋史》把这个男子名列《奸臣传》,是不是出于成见。
“眼见一天天入冬,从各地都作坊调集寒衣,时间上只怕来不及。将士们受冻,影响战局,不是小事。”
“京师的绢、布、也不能全部征购完了,十月一到,就有例行的赏赐,数十万禁军,上万的官员,还有数十万户的老百姓,都需要这些东西过冬,毕竟京师是根本之地。若到时候再去征调,说什么都有点来不及。军器监我才上任,之前准备不充分,我亦觉为难。”吕惠卿向石越摊摊手。石越却不去看他,调集不了应有的寒衣,不是他的责任,吕惠卿如果想向他石越诉苦,只怕是找错了对象。他把目光转向文彦博,果然,文彦博急道:“兵者,国之大事。从陕西调集一些,川峡来的全部运往前线,再加京师的储备,应当够了?”
吕惠卿摇了摇头,“军器监的储备,不到两万。可是因为胄案改军器监,又接连出了事情,没有人理会到这件事情,当时正是盛夏,谁会去想冬衣呢。”
王安石望了望政事堂外的那棵大树,沉着脸说道:“无论如何,前线将士的供给一定要保证。”王韶的每一次胜利,都是给皇帝和新党的一剂强心剂。
吕惠卿听王安石定了基调,忙改口笑道:“虽然困难重重,但未必没有办法。”
“吉甫,你有何良策?”王安石问道。
“京师唐家纺行的和布,有十万之巨,朝廷可先全部买下来,再募集民户、成衣店连夜开工,再加上军器监的工匠一起,二十万冬衣,半月可就。然后再叫薛向从江准诸路调集布过来售卖。那么就可以先应这个急了。”吕惠卿笑道。薛向是六路均输使,总管新法中六路均输法的实施。
文彦博皱眉道:“十万匹布,要多少钱?再说马上入八月,薛向有三头六臂,现在才征调,十月之前这些布进京是不可能了。唐家纺行的布没有了,老百姓怎么办?到时布价定然飞涨。”
吕惠卿笑道:“我就不信薛向没有一点储备。唐家在江准积屯的布,也决不会少。若朝廷再敦促唐家租用官私船只向京师调运布,或者让薛向先向唐家借一点先供给京师,当可解此困。”
王安石不经意的看了石越一眼,问道:“子明,你以为如何?”石越和唐家的关系,众所周知。
石越琢磨着吕惠卿的话,不知道他打的什么主意。除了让薛向向唐家“借”布这个主意不利于唐家之外,别的似乎都对唐家有利。这吕惠卿就这么好?见王安石相问,石越连忙答道:“这也未必不是一个好办法。不过如果仅向唐家一家买,只怕招惹物议,不如多向几家买比较好。”
王安石点点头,道:“也好。不过‘借’就不必了,薛向如果不够,向唐家买便可,免得招惹物议。朝廷连这点事都办不好,要我辈有何用?”
7
会议结束之后,石越婉拒了冯京的邀请,急急回到赐邸。他实在不明白吕惠卿是什么意思,有一个自己捉摸不透的对手,让他感到很不舒服,所以非得弄明白不可。
刚进家门,才吩咐了侍剑去请唐棣,就见潘照临迎了出来,一面笑道:“公子,你看看谁来了。”
一个笑嘻嘻的声音传了过来:“子明贤侄,别来无恙。”
他抬头一看,不由愣住了,“唐二叔,你怎么来了?”站在他前面的,正是胖弥陀一样的唐甘南,此时正笑嘻嘻的向自己打着招呼,身后站着两个人,一个是唐棣,另一个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小男孩,身着一袭雪白的丝绸长袍,腰间扎着黑色的绸带,显得英气勃勃,长相不象唐甘南,倒有几分象唐棣。
见石越打量着这少年,唐甘南冲那个少年笑道:“康儿,还不见过子明兄长。”原来这个孩子就是唐甘南的次子唐康,表字康时。
唐康上前几步,揖礼道:“唐康见过兄长。”眼睛一边不安份的打量着石越,石越在每个少年的心目中,都是一个传奇。
石越连忙牵起他的手,笑道:“一家人,不用拘礼。来,进屋谈。”
众人进座坐好,石越问了唐康几句话,见唐康答对落落大方,心里便有几分喜欢这个孩子,因笑道:“二叔,康儿他日必成大器。”
唐甘南咪着眼睛笑道:“他能不能成大器,就看贤侄你的了,我把他送到白水潭,就算偷了这个懒,这孩子就交给贤侄和长卿调教了。”
石越笑了笑,“二叔放心,少不了还一个少年进士给你。”
众人哈哈大笑。
唐棣因笑道:“说到少年进士,倒真有一个出色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