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汴京杭州(2)(1/2)
第93章 汴京·杭州(2)
可是,也因为这样,虽然巴结他的很多,但他真正能够引为腹心的人,却屈指可数;而当他真的想做点什么事情时,朝廷中缓急可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眼前的谢景温能算一个,他是王雱现在最信任的人,他既是王家的姻亲,又支持新法,并且很有吏材,在朝廷中也已有了一定的资望,本来能够成为王雱难得的臂膀。但是,谢景温却因为李定的案子闹得灰头土脸,里外不是人,在新党内部也受到一些人的排挤,再加上其他的一些矛盾,罢知杂御史之后,谢景温竟是已经有点心灰意冷的意思,多次流露出想要出外的想法,想到地方上去当地方官,远离汴京的是非。王雱好不容易才勉强劝服他打消这个想法,又在王安石面前说了不少好话,好不容易才让王安石举荐他改任直史馆[70]兼侍读,正儿八经的华选清途[71],是无数官员梦寐以求的。侍读能够经常随侍皇帝左右,备皇帝顾问经史诗赋,既超然于朝局,又能对皇帝产生潜移默化不容低估的影响,而且还可以与身为天章阁侍讲的王雱互相呼应,对谢景温以后的前途也很有利——王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安排。然而,让他意外的是,谢景温却对新的官职毫无热情,还经常在他面前表达经史文学非己所长,不愿意任此职的想法。这让王雱非常的困扰。
王雱并不知道谢景温心里的想法。谢景温对自己的长处与短处都是非常清楚的,他之前对于知开封府一职非常的热衷,不仅仅是因为知开封府地位显赫,更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在那个位置绝对能干得很漂亮,进而赢得皇帝的赏识,将来就有入中书的机会。而现在开封府已经没有希望,其余能做实事展现他吏材的位置,三司有曾布占据,部寺中重要的部门如司农寺有吕惠卿占据,他也基本没有机会,甚至于退而求其次进中书做都检正官、检正官的可能性如今也几乎为零——那些职位基本为受王安石赏识的新党成员占据,因为李定之事,不少人都与他有矛盾,而且王安石又不看重他,不可能将他置于中书,他谢景温也没有石越那样的能力,让皇帝亲自将他安插进去……所以,在谢景温看来,中枢他已经没有了机会了,倒不如去地方上做出点政绩来,等待时机,知杂御史罢不罢,他都不太想继续在汴京呆了。他现在还留在汴京,完全是出于王雱的挽留,他对王雱还是颇为感激的,也知道王雱的处境有些尴尬,不忍就此弃之而去。而王雱也的确对他不错,只不过,旁人眼里的华选清途,对谢景温来说,却一文不值,因为他有自知之明,他的经史文章虽然不算差,毕竟也是中过进士的,但是,担任此类职位的,大多都是些天材般的人物,以他的能力,勉强厕身其列还是比较吃力的,一不小心就可能出乖现丑,对自己以后的前途,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根本是很难说的事。就算他每天小心谨慎,维持住在皇帝心中的形象,但每天那种沉重的压力,也是他不愿意承受的。
但谢景温再怎么样也不可能和王雱直说自己的算盘,而王雱这样天生聪慧的人,也根本无法理解谢景温的压力,谢景温虽然说经史文学非己所长,但王雱却只当是推辞,在他看来这有何难呢?一个中过进士的人,说自己不懂经史文学?这如果不是说笑的话,说出去谁会相信?
值得信任的谢景温不安于位,但好歹现在他还留在汴京继续帮自己,更无奈的,是除了谢景温外,王雱身边的可用之人,就只有王子韶这样的人了。与一心想出外的谢景温正好相反,王子韶却是一心想要留在开封。他之前谋求提举两浙常平的职位,不过是想谋得一次皇帝单独召见的机会,他也果然在召对时使出浑身解数,只是最终的结果有些讽刺——皇帝的确将他留在了开封府,只不过原因是皇帝对他的字学很是赏识,留他在京修定《说文》。毫无疑问,这绝对不是王子韶的初衷。
王子韶留在汴京后,与王雱的交往倒是更加频密了。他凡事都惟王雱马首是瞻,替他打听各种事情,事无巨细的禀报,也算是帮了一些忙。只是,让王雱有些瞧不惯的,是自打留京之后,王子韶对所有获得皇帝赏识的人,都是一副愤世嫉俗酸溜溜的口气。王雱以前愿意交结王子韶,是因为他觉得王子韶还是有些才学的,没有材学的人,就算是再怎么样拍马屁,王雱也是瞧不上的。但现在王子韶这个样子……
不过他也不愿意因此影响到自己良好的心情,不去理会王子韶的语气与表情,只是笑道:“只要石越离开汴京就好,吕惠卿和蔡确,一定会想方设法寻找他的不是的。只要他离开京师,谗毁之言,堆积成山,石越的前途,嘿嘿……”
谢景温却似乎没有听到二人的话,沉吟了一会儿,低声说道:“元泽,桑充国与石越交恶的传闻,已经传了许久,此次《汴京新闻》替他掩饰,难道二人和好了?”
王雱倒没想到这一节,不由一怔,也愣住了,“二人和好了吗?也未必没有可能。”想到这个可能,又不由得剑眉深锁。
王子韶忍不住笑道:“元泽何必如此过虑?区区一桑充国,就算和石越和好,又能如何?再说桑充国已是石越的大舅子,二人和好是迟早之事。若是吕惠卿能在皇上面前扳倒石越,到时候便可顺便将桑充国一起除去,不知省却多少麻烦,免得他那份报纸天天在那里说这不好那不好的。”
王雱摇了摇头,鄙视的看了王子韶一眼,忍不住讥道:“除去桑充国?然后呢,是不是还要除去有富弼背后支持的《西京评论》?连唐坰这种人都开始办报纸了,除掉一桑充国能有何用?桑充国这种人,可以利用,不可以硬来。否则,难免偷鸡不成蚀把米。”
谢景温根本不想理会王子韶,目光只是放在报纸上,又不解的问道:“奇怪,石越为何要将卫朴这三十余人送到杭州去?”
王雱对此却并不担心,略想了一会,便展颜笑道:“管他为何,石越尚且自身难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且看吕惠卿和蔡确如何演戏便好了。少去石越在京师碍手碍脚,我们就可以好好做一番事业。方田均税法的推行,会更加顺利。”
“正是。”见王雱心情甚好,王子韶忙顺着他的话说道,又涎着脸道:“元泽,军器监改革现在是由苏辙在主持,此人是石越的羽翼。元泽可否向丞相说说,让在下去工部或军器监兼个差使?顺便也能监视苏辙。”
谢景温闻言,顿时心中冷笑,他知道军器监改革,实际上是个大大的肥差。多少利益关系牵涉其中,经手的物件、银钱,随便捞一点,都骇人听闻。苏辙持身尚正,那还好说,若这个王子韶进去,那就不知道要做些什么了。不过这等事情,他却不会说出来,千里求官只为财,他没必要阻别人的财路。
王雱却没去想这一节,他只是觉得王子韶说得也不无道理——正待满口答应,突然间,却想起一事,忙改口道:“家父很看重蔡卞的能力,此人能够同时得到家父和石越的器重,实非常人。工部与军器监那边,只怕不太方便安插人进去了。”
王子韶不由有点失望,略带酸味地说道:“蔡卞那个黄毛小子吗?”蔡卞十二岁中进士,此时年不过十五,居然同时得到石越的举荐和王安石的认可,在当时的确是个不大不小的奇迹。王安石对蔡卞如同对吕惠卿一样,当成自己的弟子看待。而石越不知为何,也对他青眼有加,因此不知惹来多少人的嫉妒。
谢景温有点同情地看了王子韶一眼,笑道:“蔡氏兄弟同年中进士,和唐棣、李敦敏、柴贵友、柴贵谊是同榜,透过这层关系,让石越青眼有加,也不是难事。听说他兄长蔡京,最近也常在石越门下行走。”
“那又有何用?只须石越敢荐他们试馆阁,蔡确和吕惠卿定会找出毛病来。”王雱不屑地说道,“那个蔡京,一看就两面三刀,不是好人。”
“元泽,你看是否要在《新义报》上,轻描淡写写上几笔?石越年纪轻轻,做到宝文阁直学士,已经是异数,怎么还敢援引党羽?”王子韶酸溜溜地说道。
听到“宝文阁直学士”这六个字,带着“天章阁待制兼侍讲、《三经新义》编撰、《新义报》主编……”这么一长串官衔的王雱,心里就觉得有些不舒服,不过石越总算去掉“翰林学士”了,否则他一听到这个官衔,真就如同有根刺堵在心里一般。似乎是为了消去这种不快,王雱故作洒脱地挥了挥手,道:“石越现在已是在外侍从官[72],荐士举官,是他的权责,我们不用去理会了,现在就让吕惠卿和蔡确闹吧。”
谢景温也是点了点头,有些不怀好意地笑道:“元泽说得是,嘿嘿……明日石越叩阙之后,众官会去城外相送,我也颇想看看吕惠卿和蔡确与石越相别之景。这时候,我们何苦去惹这个麻烦?”
5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