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臣忧顾不在边陲(11)(1/2)
第559章 臣忧顾不在边陲(11)
一是朝廷最近传出来的“和议”风波。为此,他老实不客气的训斥了韩维,却也因此挨了太皇太后一顿臭骂。而让他郁闷的是,韩维虽然在他面前表现得诚惶诚恐,但这些人都是如此——他们标榜着自己全然是为了国家社稷考虑,因此便把皇帝的威严视为粪土。韩维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写了一封奏折,向他表明自己的苦心,反过来倒规劝他要如何如何。
但至少这件事上,赵煦是站在石越一边的,他要求的是收复燕云,而不是一纸盟书!
另一件事,便是立皇后之事。
他十六岁了,尽管国家处于战争中,但太皇太后仍然决定在他亲政之前,替他册立一个皇后。
身在女人堆中,赵煦早经人事,他自己也有喜欢的嫔妃,他也考虑过自己将来的皇后……
实际上,他心目中根本便已经有一个人选——右丞相石越之女石蕤!
他与石蕤小时候曾经一道玩耍,长大以后,虽然有男女之防,但他因为温国的关系,也偶尔见过石蕤几次,还经常从温国口中听到石蕤的一些事迹。如今这个小姑娘,已经出落得美丽动人,在汴京的大家闺秀之中,是有口皆碑的美人儿。更加特别的是,石蕤小小年纪,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通晓夷语,弓马娴熟。据说她善解人意,落落大方,而且还聪明剔透,是个兼具柔嘉、温国、还有他的姑奶奶蜀国长公主之长,而无其短的人物。
虽然对石越绝无半点好感,但是,他倾慕石蕤却是非止一日。
但不需要询问任何人,赵煦心里也明白,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自仁宗皇帝开始,大宋朝皇帝的皇后,都有不言自明的条件:必须出身名门,必须是开国功臣的后代,绝不能是见任宰臣的亲属!
石蕤也就够第一个条件而已。
不是开国功臣的后代也就罢了,但是要因此让石越罢相,并且彻底的离开任何军政实务,那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但倘若石越不罢相,而他的女儿却做了皇后,赵煦闭着眼睛都能想象会是什么样的后果——朝廷中不会有一个大臣赞成,整个大宋朝的士大夫,都会成为他与石越的敌人。甚至石越也会成为他的敌人,也许迫于压力,石越会抢先把女儿嫁掉,绝了他这个念头。
赵煦可不想把自己逼到那步田地。
他心里面打着如意算盘,亲政之后,设法罢免石越,让石越安心当他的富家翁,然后便可以顺理成章的迎娶石蕤为后。对于赵煦来说,这才是两全其美的事。当然,最完美的,则莫过于石越突然生场暴病,暴死身亡。那他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解除一切的麻烦,他可以清除他亲政后最难以对付的权臣,可以大方的追赠、封赏石越,让他死后备极哀荣,还可以娶回他最心仪的女子……
但他的这个心思,是无论对谁都不敢说的。
而太皇太后却等不及了,根本容不得他答应不答应,乐意不乐意,她已经迫不及待的挑选了好几个女孩,让他来选择。
赵煦自然是一个也不想选。
可他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逃避,他属意石蕤的事,他是半点口风也不敢透露的。但这样一来,要合理地拒绝那些女孩,便更加困难。倘若他百般挑剔,太皇太后只会觉得他不成熟,说不定会亲自挑一个自己中意的女孩做他的皇后——对于太皇太后来说,皇后这种生物,只要贤惠温柔,规规矩矩,最重要是没什么乱七八糟的亲戚,娘家人本份……便可以了。
“官家……”清河温柔的声音,拉回了又开始出神的赵煦,“这份札子……”清河指着赵煦手里无意识拿着的一份奏折,柔声道:“乃是河北宣抚判官、随军转运使陈元凤所呈……”
“唔,陈元凤么?”赵煦不好意思的避开清河的眼神,故作从容的说道:“朕记得他,先帝时,吕惠卿罢相,便与他有关,对吧?”
清河抿嘴微微点头。
赵煦又想了想,笑道:“朕还记得他有份万言书,是论胥吏之事的,议论精到,见解出众,是个能臣。西南夷之乱,此人亦有极大功劳。难得人品亦佳,忠心体国,虽出仕是吕惠卿所荐,却不肯党附吕某。朕还听说,他与石越乃是布衣之交,却也不肯阿附石越,桑先生与朕称赞过他的才华,听闻范枢使亦极赏识他……”
“官家记性真好。”清河微微笑道,“不过,以臣妾之见,要看一人品性,非止要听其言,观其行,还要看他的友人与敌人各是怎么样的人。圣人云:德不孤,必有邻。真正的君子,身边必然都是正人;有些人伪装得极好,但是看看他的朋友与敌人,便能觑其真面目。”
“那姑姑说这个陈元凤是君子么?”赵煦问道。
清河笑了起来,“这个臣妾可不敢乱说了。臣妾从不认识此人,道听途说,往往做不得准,还得亲眼观察。”
赵煦点点头,叹道:“可惜朕也不能亲眼观察每一个臣子。”
清河笑道:“便是官家能够如此,亦不可信。哪个臣子到了官家面前,不会有所掩饰?官家能决一人一族之生死富贵,做臣子的要投官家所好,亦是人之常情。况且许多人纵非刻意,见着官家天子威仪,已是诚惶诚恐,处处小心。官家要见着人的真性情,却非易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