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谁知快意举世无(9)(1/2)
第581章 谁知快意举世无(9)
可大辽却不同,大辽改变得比南朝更加彻底!
大辽在用崭新的眼光看南朝,积极的应对南朝的改变带来的威胁与挑战;但南朝,虽然自己改变了,他们眼里看到的,却依然是过去的大辽!
在耶律信的心中,推演这场战争的种种变化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了,早在几年前,他就意识到在战争开始后,东光可能成为宋军的一个重要的屯粮之所,他暗中找人数度出入东光城,对东光的城池结构,可以说早就了如指掌。
他知道要攻打东光这样的坚固城池,就一定需要重型攻城器械,而自古以来,如重型抛石机这样的器械,在绝大多数的战争中,都是需要就地取材制造的。大概也只有石越这种人,才干得出将抛石机运到灵州城下组装的奇事——但那也是迫不得已,灵州城下无材可取,而宋军在围攻灵州之时,又已经在战略上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为他步步为营运输重型器械创造了条件。不过,对于耶律信来说,东光城外虽然找得可以制造重型抛石机的木材,但他却没有足够的时间。他必须要尽快攻下此城,才能得到东光城的积蓄,从容与宋军主力周旋。
幸好,老天爷是站在大辽这边的。
六月初的时候,韩守规又一次向他交付了数十门新铸的火炮,其中便包括在此前战斗中取得奇效的“神威攻城无敌大将军炮”二十门!到七月十日,了一个月的时间,这些火炮终于被秘密运到了河间府。
宋辽两国,人人都知道耶律冲哥善用火炮,却少有人知道耶律信对火炮亦极为重视。自年初国内大变,耶律信入主北枢密院,他便开始倾尽全力,支持韩守规造火炮,并且点名要的,就是能够攻城的神威炮。
大辽乃是地方万里的大国,虽然以财力物力来说,难与南朝相匹,然倘若真的痛下决心,造个数百上千门火炮,这种他人以为骇人听闻之事,在耶律信看来,却是行有余力的。只不过卫王主政之时,奉行和宋之策,自然不可能不顾一切的大造火炮,无谓加重国库负担。而耶律信却无此顾忌,只恨火炮作坊与工匠都太少,即便立即扩张规模,铸造一门火炮,培训炮手,也需要时间,在四月南征之时,亦不可能有甚成效。其时宋辽两国之火炮,皆采用青铜浇铸之法,所用炮模,皆是泥范,似神威炮这种当时的重型火炮,单单是让炮模干透,便要四个月!韩守规是个极精细谨慎之人,他所铸的每一门火炮,都要经过仔细检验,方会交付使用,到六月份他能交付二十门神威炮,实已是耗尽全力,足以令耶律信喜出望外。
有了这计算之外的二十门神威炮的加入,对东光的攻城战,耶律信自然是胸有成竹。
他太需要东光城的粮草了!
辽军的粮草已经不多了。自南征以来,任何军事上意外与挫折,他都不放在心上,惟独对粮草转运之艰难,让事先已有了最坏心理打算的他,依然感到一种挫折感。哪怕大辽有足够的骡车马车,而河北一地,已经是道路平整,十分便于运输的地区,但是每次运送的粮草,总有相当一部分,会在路上被运粮的人吃掉。还有无缘无故的丢失,缺斤少两,运粮民夫的逃亡,因各种天灾人祸粮车卡在路上动弹不得……此外,还有让他颇为头疼的赵隆与河间府宋军不断的袭扰。河北路号称一马平川,但那是对骑兵而言的,却非对粮车而言,自北而来,一路之上,也多有河流阻挡,而赵隆最喜欢的便是破坏桥梁,在官道上面挖陷阱,以及悄没声息的埋炸炮——此物耶律信早有了解,在以平原为主的河北,炸炮对于大军构不成任何威胁,即便南朝只是想造出足以拖延他们行军速度规模的炸炮,便足以令其国库彻底破产,而纵然南朝果然愚不可及的做了,辽军却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以破解,故此他原也没太放在心上。然而对于运粮车,即便是赵隆等辈用各种火器临时改制的炸炮,也是极大的麻烦。远远看到粮车要来,便在路上埋上几个炸炮,然后匆匆逃跑,粮车经过时炸炮突然爆炸,虽然大部分时候伤不了人,却可以将车辕轮毂炸坏,只要一两辆车坏在官道上,后面的车队就动弹不得——骑兵可以轻松绕道而行,但笨重的粮车,总不能从官道旁边的水田中过吧?令人无可奈何的是,受运输成本制约,押运粮车的护军永远不可能太多,排成一条长龙的粮车队伍,总是有防不胜防的薄弱之处,当护军提防前面的炸路、陷阱之时,赵隆又可能突然袭击车队的中央,直接用猛火油与震天雷破坏中间的粮车,这样效果也是一样的——辽军前面的粮车,终究也是要等着后面的车队一齐前进的。
但是,虽然明知道赵隆是个极大的祸患,耶律信也曾遣军屡败赵隆,却终究没办法斩草除根。说要攻打高阳关也只是一时气愤之语,休说高阳关没那么好打,便是打下来,亦无多大作用。赵隆还可以逃到别的地方去,难道他堂堂大辽北枢密使,竟然要这么一路追着赵隆的屁股跑?
当年耶律信曾经读到通事局抄来的宋人奏章,其中有不少奏章中,宋人无可奈何的谈到他们在陕西转运的悲苦,据说熙宁年间宋人经营熙河之时,仅仅在转运粮草之上,一年就要掉四百多万贯!平均每付出运粮士兵、民夫死亡及逃跑九百余人,消耗粮食七万余石,钱万余贯的代价,才能运粮二十一万石。而宋人宣称,用驴子等畜力来运输,甚至更加耗钱!当日他还不免嘲笑宋人无能,直到自己亲身体会,才知道他比宋人好不到哪儿去。以河北路的地理状况,因为可以使用骡马拉载的大车,辽军需要付出的代价当然还是要远小于宋人在陕西的代价,但是,一旦粮草也需要从后方转运,耶律信才发觉,南征的那几十万匹战马,是多么沉重的负担!
他已经殚精竭智,然军中余粮,不过勉强能支持月余而已。国内还在源源不绝的运粮来补充,但每一颗粮食,都变得价格百倍。而留守国内的太子已经叫苦连天,南京道的仓禀渐要耗尽,倘若要从更远的粮仓中运粮……耶律信只要想想,都会后背发凉。
这时候,他才真正理解,为何汉高祖要定萧何为首功!无论是张良、陈平,还是韩信、彭越,耶律信还真不是太放在眼里,但是萧何的本事,他却是真的自叹弗如。
什么深州之捷,霸州受挫,甚而萧阿鲁带兵败冀州,在耶律信看来,那都无关紧要。这一切不管多少热闹,都只是前奏,与宋军主力的决战还没有开始。而耶律信深知,真正决战来临的时候,战胜与失败的方式,都将是沉闷而无趣的。
倘若他攻占了东光,补给的压力便全压在宋军一边,不论南朝有多少富庶,失去了屯集在东光的几十万石粮食军资,决战尚未开始,他们便已经输了一大半。而倘若他得不到东光的粮草,大辽就会变得十分被动。
也正因为如此,他也不担心东光守将会烧掉东光的积蓄。这些粮草太重要了,以人心来说,不到最后一刻,守城的一方,总是会心怀侥幸——这不是一点半点粮食,倘若最后城未破而粮食却被烧掉了,这东光守将便有一百个脑袋,也不够砍的。而真到了最后一刻,这粮食不是他想烧便烧得光的。几十万石粮食,就算烧上猛火油,不烧一两天,哪能烧得干净?而真要放起这等大火来,其实也就相当于全城军民点火自焚了。何况人情都是如此,事先总以为自己能从容若定,真到城破兵败之时,才会知道自己亦不过寻常之人,人人都以逃命第一,还能有多少人记得要去烧掉粮食?故此自古以来,只见着得胜的一方烧干净敌人的粮草,守粮草的一方无论有多大的劣势,能忍心自己烧掉粮草的,那都是值得大书特书之事。这也是为何不管是多么残酷的守城战,城破之后,攻城的一方,总是有平民可屠,有财物可抢!人心微妙,亦在于此。
退一万步讲,即便东光守军真的玉石俱焚,这对于宋军的打击,亦远比对辽军的打击要来得沉重。大辽固然转运倍加艰难,南朝也好不到哪儿去!到时候,他依然可以想战便战,想走便走,没有充裕的粮草支持,宋军若冒然追击,曹彬就是他们的榜样。
因此,攻打东光城,在耶律信看来,不是决战,却与决战无异。他处心积虑,策谋已久,虽也托赖一些运气,才有如此大好局面,但也因如此,他亦更加势在必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