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明皇不作苞桑计(10)(1/2)
第672章 明皇不作苞桑计(10)
温国的眉间却是锁得更紧了,“不是为了私心的话,那么,六哥,你可要慎重考虑了。”她严肃的望着赵煦,认真说道:“石丞相如今的权力,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说功高震主,亦不为过。这样的权位,古往今来,有几人能说舍弃就舍弃?他宁可舍弃这权位,也要劝谏反对北伐,那说不定他才是对的呢?”
“怎么可能?!”仿佛是为了强调自己的不信,赵煦使劲的摇着头,激动的说道:“这简直是荒谬!什么叫亡辽不如存辽?再者说幽蓟本是中国州郡,收复幽蓟,是太祖、太宗、高宗皇帝的遗志,难道太祖、太宗、高宗皇帝的见识,会不如石越?什么叫如何结束一场战争?自然是要以胜利结束战争!”
赵煦说出这些话的瞬间所流露出的踌躇满志,便仿若此刻他已然站在了析津府的城墙上,接受辽主的降表一般。但温国的眼神之中,却是泛起了一丝忧色。她没有读过石越的奏章,不知道赵煦说的是不是石越的本意,所以她有些疑心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因为她也同样无法理解,如果有机会灭亡辽国,宋朝怎么可能不抓住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因此,她心里面是觉得赵煦更有道理的。但是,无论为了赵煦的统治考虑,还是为了她和石蕤的私交考虑,她都不愿意看到赵煦与他的右丞相发生矛盾。她很了解自己的这个弟弟,外表温和柔弱,但内心却是狂热偏执,他真正想做的事,是绝对不会甘心被他的宰相所阻扰的。而她虽然并不了解石越,却多少也了解一些朝廷中那些自矜的士大夫们,不论他们心里怎么想的,在外表上,他们都不是轻易会向皇帝低头的,尤其是两府的宰执们。
但温国也不知道如何劝谏,她回头看了一眼跟在身后的赵俟,这位已经贵为郡王的七哥低着头,紧抿嘴唇,一副神游天外的样子,一言不发。赵俟自从出阁读书之后,就被那些老夫子们教坏了,涉及到朝廷大事,别说主动发表意见,就算是赵煦有时兴之所致亲自询问他,他也是惜字如金,绝不肯多说半个字的。但这也不能怪赵俟,因为赵俟的态度,很可能就是赵煦至今还算宠爱这个弟弟的原因。
温国不由暗暗叹了口气,却见赵煦又挥舞着手臂,大声说道:“姐姐、七哥,北伐、收复幽蓟,可不只是一场普通的战争那么简单!这是太祖皇帝以来,历代祖宗的遗志,更是先帝的遗志!朕身为太祖、太宗皇帝的后代,身为先帝的儿子,若不能替他们完成这遗志,就是不孝!我大宋以孝治天下,朕身为万民之主,又岂能不为天下臣民表率?!”
他一口气说完,忽然却是一怔,然后,他那狂热而激切的眼神之中闪过一丝惊喜,就在这一瞬间,他恍然明白了自己刚才究竟说了些什么!他意识到自己又给北伐找到了一个让他的大臣们难以反对的理由。
一时间,赵煦兴奋得难以自抑的在温国与赵俟面前踱来踱去。北伐幽蓟,就是对太祖、太宗、高宗皇帝的大孝,这是如此的显而易见,他以前竟然忽略了。所幸的是,他到底还是意识到了这一点。
但是,没多久,赵煦突然又停下了脚步,怔怔的站住,双眉紧锁,脸色也变得有些难看。到底是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帝,尽管亲政的时间不久,但是对于他的大臣们,他还是有些了解的——不论是石越,还是范纯仁、吕大防、刘挚,都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虽然说他有了弘扬孝道的大义,但是,象范纯仁本来也没有说过不该北伐,他只是说不该马上北伐。但赵煦也不是三岁小儿,他知道这种事情,本就是要趁热打铁的,真要听范纯仁的,拖上几年,到时候再想重整兵鼓,那就更难了。
“可恶!”想到这些,赵煦在心里咒骂了一声。他又一次感觉到想要有所作为的艰难,他北伐之志甚坚,但是,即使身为九五之尊,想要做这么一桩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是感到阻力重重。这让他不由得更加佩服他的父亲,也让他更加难以理解他的一些大臣们,尤其是石越,他不是曾经帮助他的父亲开创出中兴盛世的人么?
难道真如那些御史们所说的那样,石越虽然年纪未老,却已然暮气沉沉,不复当年进取之志,便如曾经的韩琦一样,在仁宗时也是想要有所作为的,但到了先帝之时,却变得保守顽固。石越也逃不脱韩琦式的轮回么?
赵煦兀自沉浸在自己的算计之中,但温国却很快就对这些军国大事丧失了兴趣,她也就是一时兴起,才替赵煦谋划一二,既然看起来赵煦已经有了主意,而赵俟在一旁又颇有些尴尬,她便也不想再多事,转头对赵俟说道:“七哥,你也别一直心疼你那匹奔宵了,回头冬狩的时候,你若能赢我一次,我还把这马还你。”
“当真?”赵俟顿时便还过魂来,眼睛都亮了,一时间却又有些不敢相信,迟疑的问道:“你不会是又瞧上我别的什么东西了吧?”
温国白了他一眼,“你那王府又能有什么宝贝值得我惦记?”
赵俟不由语塞,温国又道:“你不是说今天还约了环哥儿练剑么?依我说,你要想赢回你的奔宵,也别练什么剑了,带着你的家臣好好习练下冬狩的阵型——还是老规矩,冬狩的时候只能用火铳,不准用弓弩。”
“打猎也只能用火铳?”赵俟目瞪口呆的望着温国,下意识的扭头看了一下远处的标靶,赶紧使劲摇了摇头,不去接温国的话,假装抬头看了看天色,转身对赵煦拱了拱手:“皇兄,臣弟之前约了狄环练剑,时辰不早,若无他事,臣弟便先行告退。”
赵煦本也是心不在焉,随便点头应允,赵俟又干笑着向温国告退,温国挥了挥手不去理他,转头对赵煦道:“六哥,你政务繁忙,我也不扰你啦。”
赵煦这才回过神来,正想说什么,旁边的内侍连忙凑过身来,在他耳边俯耳低语几句,赵煦“哦”了一声,便朝温国笑道:“正好我也要见几个人,你们先回去也好。”
温国又行了个万福,便和赵俟一道离开琼林苑。
琼林苑规模宏大,两人离开赵煦所在不远,便各有家臣内侍伺候上了马车,两人的车驾才走了没几步,便见迎面有几名内侍引了两名绿袍官员过来,见着二人车驾过来,连忙让到路边,叉手等候。温国在马车之内掀开车窗珠帘,匆匆扫过路边的两名官员一眼,见二人都是面生,便也没放在心上,马车呼啸而过。
差不多同一时间。
三百里外,北京大名府安平门附近一处临街的三层酒楼内,石越曾经最为倚重的谋主潘照临,正坐在顶层的一间雅座之内,一边居高临下的观赏大名府的街景,一面浅酌清斟。两名黑衣青年恭敬的侍立一侧,不时替他斟酒夹菜,而坐在他对面的,却是一名四十来岁的短须男子,长相称得上是容貌英伟、姿容卓世,但此时却似乎是心事重重,面对满桌酒菜,却毫无下箸之意。若有留意南海诸侯国人物的人便有可能认得,这短须中年男子也不是寻常人物,乃是周国国相柴远的族弟柴逊,如今正奉了周国公的敕令,在大名府负责替周国招募百姓。这大名府许多人都知道,周国国相柴远是潘照临的知交好友,因此潘照临既然路过大名府,与柴逊密会,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潘照临虽然只是一介布衣,但他的名望也早已著于四海,诸侯国的使者对于周国能有这层私交,都是非常艳羡。但却无人料到,柴逊见着潘照临后,竟然是忧容满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