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隋乱:广陵散(46)(1/2)
第308章 隋乱:广陵散(46)
既然李旭来不及亲自领兵回师对付罗艺,那最好的办法就是使诈将其骗住,拖延其大军南下的时间。因此,时德方以为,与其等罗艺打上门来,不如自己先送一个更大的好处到门上去,让他左顾又盼,难以取舍。
以目前河北各地的局势来看,能和博陵六郡的诱惑性相提并论的,自然是六郡之外的广袤土地。特别是在杨义臣奉命南返江都后,曾经被他和李旭二人并肩从土匪手里收复的各州郡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将领坐镇,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权力空档。取这些郡县一不需罗艺派兵作战,二不会让其背负上反复无常的骂名,只需要朝廷一道圣旨,他便可以名正言顺地接管河间、渤海、平原各郡,从而将实际控制地域向南推进数百里,把北至辽东南至黄河的数万顷沃土尽归掌握。
比起通过苦战去攻取博陵,并从而结下李旭这个并不好惹的仇家,进而冒损兵折将的风险。光明正大地取得数万顷沃土,再通过几年休生养息将其变为自家的立足根本。这两者之间哪个对自己更有利?以虎贲大将军罗艺的眼光不会看不出来。
“计是好计,只怕大将军的信还没到,罗艺已经动手!”张江听时德方说得头头是道,不觉心动,反复思量了片刻,问道。
“不,不会。罗,罗艺缺,缺粮。不,不会在麦熟之前动手”时德方连连摇头,非常肯定地回答。
“可罗艺如何会相信我能举荐他为河北道黜陟讨捕大使?我不在朝中,怎么可能影响到陛下的决定?”李旭想了想,又问。
“不,不需要影,影响。罗,罗艺只,只需要将,将军一个态度!”时德方继续摇头,笑容之间却充满自信。
罗艺不需要李旭有举荐其为河北道讨捕大使的能力,他只需要对方表明一个态度。无论后者是明着承认或者暗中默认自己在河北的主导权,幽州军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河间、平原、渤海等郡收入囊中。
眼下薛世雄部已残,窦建德等人尚未成气候,放眼河北也只有博陵军能给幽州方面制造一些麻烦。至于朝廷的反应,罗艺在自封为幽州大总管时就没考虑过,如今他在辽东和幽州的根基已经渐渐稳固,更不会考虑那个连自保都快成问题的朝廷了。
但李旭到底肯不肯做些配合呢?幽州大总管罗艺心里对此没有半点把握。自己这个邻居的脾气是出了名的倔犟,就像一块生铁般坚硬且毫无弹性。原来作为同僚时,罗艺对这种脾气非常赞赏。他认为年青人就该有些性格,如果个个都像官场不倒翁般,打起交道来就无趣得很了。可现在,他更希望李旭把眼界放高明些,认清大隋朝已经行将就木的事实。与其继续尽一名臣子的责任为其殉葬,不如借机将自己的事业再向前推进一步。
人不是牲口,不需要名种名血。那些世家贵族子弟能做到的事情,罗艺一样能够做到,甚至做得更好。多年来,正是凭着这种信念,幽州大总管罗艺从一个寒门出身的侍卫,慢慢爬到旅率、督尉、郎将、将军的位置,最后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如今,他希望自己能像传说中那些前辈英雄般,将整个家族再向前推进一步。
再进一步,便可化家为国。
就像百余年前那个刘寄奴,人们提起他的名字来只会记得他曾经建立的丰功伟业,决不敢再看低其给人打柴担水的过往经历。就连他曾经居住过的,到处流满污水,苍蝇乱飞的小街,也会被人用盖着青瓦的砖墙围起来,成为文人墨客们留连忘返的风景。
他希望李旭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因为二人的出身和经历几乎完全相同。有时候看着李旭成长的轨迹,罗艺甚至感觉自己看到的是自己被缩略后的影子。但他又非常担心李旭即便理解自己,也拒绝合作。因为在同样的年龄时,大隋旅率罗艺自己也是个恩怨分明,不会因为利益而改变做事原则的人。
所以在第二次用计将薛世雄部推向深渊后,罗艺并没有立刻领军南下。他一边陈兵数万于桑干河畔,向周边诸郡展示自己的信心和实力。另一方面,又派遣自己麾下最干练的心腹刘义方前往博陵投书,表达对这支邻近势力的仰慕与尊重。
对于拥有大隋朝最强大攻击力量的幽州军来说,罗艺这样做已经仁至义尽。如果对方的主事者足够聪明,他会迅速对形势做出判断,从而选择与彼此都有利的回应。甚至在刘义方未到达之前,博陵方面就应该能看出来怎样做对自己最有利,从而接受幽州方面送上们来的人情。
交涉的过程显然并不顺利。从薛世雄战败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月,刘义方离开蓟县也足足有了十余天,依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从南边传回来。
罗艺等得心里有些冒火。但在诸将面前不能表现出来。他麾下有一大堆没经历过大战的年青将领,早就憋着一股劲儿要和博陵军打上一场。有人是为了幽州今后的发展大局,有人干脆就是想得到击败冠军大将军的虚名。如果作为主帅的罗艺再控制不住局面的话,说不定个别胆大包天者就会绕过他,主动挑起事端。
当然,如果对方继续执迷不悟下去,罗艺也不忌惮稍微给之以教训。威名是打出来的,幽州军虽然是头老虎,毕竟已经许久没露出牙齿。偶尔让别人看清楚些,对今后问鼎逐鹿之事也不无裨益。
但那是最后一步,不到万不得已罗艺不想为之。姓李的是个死人堆里爬出来武将,能力肯定比幽州军那些天天叫叫嚷嚷的年青人们高出数倍。与他死拼到底,最后幽州军即便取得胜利,也会伤筋动骨。不利于自家今后发展,也白白便宜了其他逐鹿者。
“这个李仲坚,希望他聪明些!”被等待的滋味折磨得心神不宁,罗艺从帅案后站起来,迈步走向议事厅的窗口。机灵的侍卫们赶紧跑上前,替大将军打开楠木雕出来的窗子,半天阳光立刻直泻而入,照得兵器架上的弯刀凛然生寒。
窗外已经是阳春三月,天气依然有些冷。早开的杏瑟缩着,用带血的冻脸迎住刺骨地寒风。那是北国特有的景色,凄厉、豪迈。就像燕赵大地上的很多男儿一样,宁可绚烂之后便化作红泥,亦不愿窝窝囊囊地走过此生。
天蓝得剔透,风冷得甘洌。如果不是心中的那个梦已经燃烧了多年的话,罗艺甚至想就这样安稳下去,守护一方以待乱世结束。但他知道自己沉静不下来,眼前的诱惑太大,大到人总觉得其伸手可得,几乎不用耗费半分力气。
目光掠过雕梁画栋,他的注意力被远处的喧闹声所吸引。距离议事厅百余步处座落着一个小校场。自己的儿子罗成正在那里指导新从军的亲兵们练武。按照幽州军的传统,主将的亲兵优先从中、低级将领的后人中选拔。那些被选中的年青人刚入军时便与少帅在一起摸爬滚打,对今后整个幽州军的发展和他们个人的成长都非常有好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