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引言:似曾相识(1/2)
第27章 引言:似曾相识
应该说王晓方与著名作家顾怀远神交已久,因为王晓方非常喜欢顾怀远的作品,特别是顾怀远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驻京办主任》,颇让王晓方艳羡,甚至有些嫉妒,因为写一部类似的力作一直是王晓方梦寐以求的事情,让王晓方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每当他心中酝酿一个选题时,总是让顾怀远捷足先登,在王晓方心中,顾怀远犹如一个幽灵始终窥视着他的内心世界,他大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
当然王晓方一向认为顾怀远不仅是中国最勤奋的作家之一,更是少有的难得的具有批判精神的作家,王晓方不仅欣赏顾怀远的才华,更感佩他犀利的笔锋,他就像《皇帝的新装》里那个说真话的孩子,总是以童言无忌的心态道破天机,相比之下,王晓方认为自己过于浮躁,总希望通过文学获得一些虚荣,不像顾怀远一直执着于文学的彼岸,因此王晓方认为,顾怀远应该是一位生活在小说中的人,他应该每天生活在小说里,或者说他是一个以小说为生命的人,不如此,就无法解释他那些关于小说的小说。或许顾怀远从未在现实里出现过,但他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小说,他把自己囚禁在小说里,小说已经成为他思想的监狱。
不,不是这样的,王晓方认为被囚禁在小说里的恰恰是自己,对于顾怀远来说,小说不是监狱,而恰恰“是他的世界通向另一个温柔、光明、美丽的世界的出口”,正如纳博科夫在《庶出的标志》的序言中所指出的,这部小说是以一块明亮的雨水积成的小水坑开始的。这个长方形的小水坑形状上像一个要分裂的细胞,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要么是一块墨水迹,要么是泼出来的牛奶,要么是一个脚印,而在小说的结局,则是“灵魂在空间留下的印记”。毫无疑问,顾怀远在效仿纳博科夫,试图将他的小说当作一个个细胞抛给读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细胞开始分裂,他的小说就这样获得了生命。
王晓方之所以对顾怀远如此感兴趣,不仅仅缘于同为作家的敏感,更由于自己不能像顾怀远那样找到小说之狱的出口,王晓方一直试图通过研究顾怀远,找到其心灵深处通往虚构世界的秘密通道,他认为只有在这条通道上,才能遇上真实的顾怀远。
其实在王晓方的人生旅途上,曾经有两次与顾怀远擦肩而过的经历。一次是他进入政府工作之前,另一次是他从政府辞职之后,这两次与顾怀远擦肩而过,唯一不同的就是,第一次他还是个文学青年,第二次他已经是个名副其实的作家了。
记得第一次与顾怀远擦肩而过是二十年前的事,地点是大学校园。令王晓方十分不解的是,当时的顾怀远相当年轻,应该在二十岁刚过,而他已经是不惑之年了。在校园小树林里,顾怀远坐在长椅上晨读,王晓方在不远处打形意拳,他隐隐约约听到有人正在背诵赫拉克利特那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王晓方很喜欢这句名言,便收住拳脚,闻声寻了过去。透过斑驳的树叶,他发现不远处的长椅上,坐着一个年轻人正捧着一本书晨读,年轻人的样子让他感到似曾相识,总觉得在哪儿见过,他很想凑过去攀谈几句,但是发现林中小径宛如一条小溪,却怎么也走不到年轻人的身边。
这时,走过来一位漂亮女生,王晓方赶紧问坐在长椅上的是谁?女生咯咯笑道:“连顾怀远你都不认识,他可是我们大学的著名诗人。”王晓方恍然大悟,前天还在校报上看过他写的诗,便想认识,大呼道:“是顾怀远同学吗?”
顾怀远似乎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对王晓方的喊声充耳不闻,他合上书,用欣赏美景的目光环顾四周,然后抻了个懒腰,起身而去。此时王晓方的耳畔似乎听到一个声音:“昨天的人已不是今天的人,某个古希腊人早已断言。”王晓方猛然一惊,他险些将正在读的博尔赫斯的小说忘在长椅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