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因袁绍转变立场的都尉(1/2)
第132章 因袁绍转变立场的都尉
许是听闻是新任长史,屋内的人有了些许动静。
一个年近三旬的美妇从里款款走来,身旁孩童眨着眼睛盯着前方。
得见新任长史却是这般年轻,袁绍生的又且丰神俊朗,一时间竟是失了神,许久似是察觉到仪态失礼,连忙低下头低声道:“君今为妾身解围,甚是感激,若非妾身之夫亡故,定要请君入屋内一坐。”
一想起自己那傻乎乎的丈夫,美妇又是俏脸一红,眉眼通红。
袁绍拱手称道:“长史为昌黎县黎庶解围城之扰,且行忠义之举,于我等这些人心间便是大善,今在下初来乍到,有所叨扰。”
美妇叹了口气,对于眼前的袁绍很有好感,再加上其也是接替自己丈夫成为新任长史,她没有理由敌视于他,只是当他看见被搀扶在一旁浑身都被脚印覆盖的小叔,心里一股悲凉涌上。
“唉,他为一时名声失了性命,却不想妾身孤儿寡母又当如何自处,便是今日长史为妾身,明日呢,后天呢,那群人不达目的是不会罢休的。”或许是想到了往后的日子,美妇欲泣遂止。
一旁的年轻人却是猛然苏醒过来,心有不甘的望着门口依稀还能喘着气的恶霸团伙,顿时怒火中火烧,当即拿起一旁的长枪想要给地上趴着的人依次来个透心凉。
却不想,袁绍漫不经心的随手一抓,便是将其抓在手中牢不可破。
年轻人面带不解,袁绍解释道:“今我为长史,无论如何不能在我眼皮子底下当街行凶。”
顺手一拔就将长枪夺来随手一丢,随即又看向眼前始终不曾屈服的年轻人,面带欣赏的点头道:“先前观你尚且有些勇力在,可有赶赴前线为国尽忠之念?”
年轻人似乎是被踩住尾巴,登时就变得暴跳如雷,冷笑一声道:“莫不是与那所谓都尉一般,再以诱骗我兄之法,故技重施?”
“那边塞都是一群饭桶,只知道吃空饷却不办事,任由异族肆虐而无动于衷,便是那都尉也是徒有虚名,你今日虽救我之兄嫂,但恩是恩,过是过。”
袁绍没想到这人对于那公沙穆的态度竟是这般恶劣,细微一想也就大致明白了其中缘由。
微微一笑道:“我与那都尉截然不同,今我初来乍到,根基尚且不稳,待日后有机会,在下也会亲率突骑去袭扰一番异族,让其也体会体会我们的感受。”
随即又有些意兴阑珊道:“只是现在,边塞格局太过混乱,上有都尉一心避战,下有士绅豪强拖后腿,唯有将这些尽数整顿,方才能放开手脚与那异族一较高低。”
年轻人没想到袁绍竟然已经思虑了这么久远,就如兄长昔日所言,这昌黎县不彻底清扫一遍,将那些一直啃食着根基的蛀虫拔出来,就永无宁日,异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
他刚开始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那异族嗜血成性,一有机会就会大肆劫掠,这种可恨的行径难道还会有比起更可憎的行为不成?
然后,自从身为长史的兄长逝世,他就发现,兄长所言尽皆应验。
此前,趾高气扬的赵家私兵便是证据,生前唯唯诺诺,死后便是重拳出击,毫不收敛。
自己的兄长乃是为了都尉,为了昌黎县,为了大汉而死,却是得到这般结果。
他的心里怨气颇深,气的是那都尉美名其约的补偿微乎其微,气的是这样的忠臣家属却仍要受到非人待遇。
“若长史不嫌弃,在下甘愿供长史驱使,纵有千难也不怕,虽死而已。”年轻人情绪激动,颇有些失落道:“而在此之前,便是想要请求长史能好生照料一番兄嫂及侄儿,不致其落入今日之险境。”
“那是自然,今日前来便是为了好生安顿长史前辈的遗孀。”
美妇面带惊奇,她乃是遗孀,又有一子在,旁人躲避都来不及,生怕自己拖累,这新任长史却是大发善心,打包似的就决定将她们娘俩尽数都收入都尉府寄养。
有了都尉府保护,自然就不用过上这般心惊胆战的日子。
美妇连连拜谢,连带着身旁的孩童也是学的有模有样。
而此时有好事者已经站在门外探听到了这一切,当即大声喊道:“这新来的长史不顾自身安危,强行驱逐那赵家私兵,如今还要来将刘长史遗孀及子嗣尽数搬到都尉府,当真是大善人啊。”
这一嗓子瞬间就在这周围传播开来。
不多时,围墙外已经聚集了更多的人。
皆是品头论足,发表自己对于此事的看法,其中不乏年纪颇大的长者。
“昔日刘长史对我等倒是颇为不错,今日能得长史搭救,已是不幸中的万幸。”
有了这老者的赞赏,余下的那些人自然是蜂拥而至。
“长史初来便是不畏赵家权势,却不知那赵家于此地势力遍布,更是与其他几家联络甚广,稍有不甚便会凭空陡增许多困难,若为长久计,还是小心些为好。”有人劝诫,并不想看到这位新任长史重蹈覆辙,走上老路。
袁绍闻言,却是会心一笑。
“多谢诸位父老提醒,然在下虽年轻不懂事宜,但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便是这为国尽忠的长史,在下便是憧憬许久,若能以我之能稍稍帮助到其,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哪里还会去想其他。”
袁绍的回答瞬间就激起一片波浪,尤其是那老者,面带惊讶,许久才感慨道:“终究是年轻气盛。”老者似乎还想再说些什么,但想了想还是三缄其口,默然不语。
很快,伴随着袁绍将昔日长史的遗孀及子嗣尽数都安置在都尉府,瞬间就在这昌黎县掀起一片流言。
其中多以袁绍贪图前任长史之妻美貌,欲纳为妾,故将其迁移至都尉府。
此间流言甚嚣尘上,饶是久居高位的公沙穆也是为之蒙蔽,随即便是唤来袁绍问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