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峰回路转(1/2)
陈明珠鼓起勇气说完, 认真地看着谢妈妈。
谢玉平虽然已经老了,但的双目十分有神,回看向陈明珠, 重复着问:“你要自学拿初中文凭?”
陈明珠肯定地回答:“是的,谢妈妈。时代在发展, 报纸上提出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我初中没有读完, 没有文凭, 将来想做点儿什么,也许都会受到限制。”
她想直接告诉谢玉平, 拿了初中文凭就去报考歌舞团,又担心谢玉平有别的想法, 所以迟疑了一下,先探探口气。
谢玉平点头道:“你有这个想法,是好事, 说明你有上进心。”同时她也有些疑问, “但是你自学去考文凭,这能行吗?那么多门功课, 你又读完初二上学期就没读了。”
陈明珠轻松地说道:“我觉得可以试一下的,只是我希望尽可能在北华报名参加毕业考试, 所以要拜托向华姐帮我打听一下。要是不能在这儿考,那我就回老家考试。”
谢玉平:“你是说万一不行, 就要回家去读书?”
“不是回家读书, 是回家报考。我平时还在这儿,只是每天抽空余的时间自学, 考试那几天才回去。”
老人家沉默下来, 干革命工作干了几十年, 谢玉平一向稳重,她没有立即回应,而是说:“这件事,你先别急,我帮你想想。你先吃饭。”
话说到这份上,陈明珠也不好再步步抛难题让老人接,万一老人觉得她是要辞职,就更复杂了……只得继续干饭。
吃完饭,陈明珠收拾着桌子时,谢玉平开口说道:“你想去读书、考试、拿文凭,这都是好事,我不会阻拦上进的人,能给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我还是很乐意的。”
陈明珠一时不知道该怎么接她的话,怔忪之时,老人已经起身,“你先收拾一下,我去打个电话,问问你向华姐。”
“……”这么利索?
陈明珠只得收拾了碗筷去外面舀了热水洗碗。
待洗完碗,谢玉平已经打完了电话,叫着:“明珠,你过来,我跟你说说。”
“哦。”陈明珠有些忐忑地走进客厅。
“……”
听完谢妈妈讲的那番话,陈明珠呆若木鸡,她以为自己听错了。
“谢妈妈,你是说?……”陈明珠惊讶地不知如何开口了。
谢玉平淡定地坐在了沙发上,“我问了你向华姐,她说现在初中是不分户籍的,能注册学籍就可以参加考试拿初中文凭,只有高考、中专考试才要回原籍去考。你既然想拿初中文凭,干脆就直接去学校读书好了,自学哪里能行啊,初中文化不比小学,难度还挺高的。”
陈明珠没有听错,谢妈妈的意思竟然不是让她自学考试,而是直接去读初中,在学校里参加考试。
这……这多少与她的想法有些出入。
“谢妈妈,不用的,我相信我可以自学就通过考试的。平时都有空闲时间……”
老人摆了一下手,思维逻辑十分清晰地说:“这个你不用跟我要强,初中那么多门课程,知识那么复杂,你每天自学两三个小时哪里够?没有人教你,我也不懂,这也太难了。”
“你就听我的,要是向华的学校能收你,你就直接去读书。你不是本来也想读书的吗?是没有办法才辍的学。”
陈明珠简直被拿捏住了,一时哽住,半晌说不出话来。老人的举措,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
“谢妈妈——”陈明珠简直想说自己是个大学生,初中知识通过自学拿个毕业证没问题的,可是又不能说出来。
憋了半天,才说:“如果我重回学校读书,那谁来照顾您?是要另请小保姆吗?那么我回家乡去读就好吧。”
陈明珠有些不明白,这件事情好像弄复杂了。
谢玉平解释:“不用另请什么小保姆,你去上你的学,中午晚饭你不也是要在家吃么,就顺便做做菜就好,我也能照顾自己,你看我也经常去打理菜园的,只是说实话,你的手艺真是好,我做的没法吃。”老人说着,跟小孩似的笑了笑。
陈明珠呆住,她彻底不懂了,“这怎么能行呢,这样的话我还算保姆吗?”
“怎么不算?”谢玉平语重心长起来,“你还小,我也没把你当成劳动者。我一直都喜欢送年轻人去读书,以前那些亲戚的孩子,战友的遗孤,我都劝他们多读书。”
她叹了起来:“可能你不理解,但在我眼里,年轻人有拼劲,爱学习,就没有理由不让他去学。读书这事你不用跟我推辞,要是你有出息,是块读书的料,别说初中,大学我也愿意供。”
陈明珠完全败下阵来,她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在格局这样大的老人面前,陈明珠感觉自己反而不够敞亮,于是低低地说:“其实,谢妈妈,我有事瞒了您。”
她疑惑地看过来。
“我拿初中文凭并不是为了考大学,而是想考歌舞团……我喜欢跳舞,听说歌舞团招生要初中毕业才可以,所以就……”
陈明珠心中充满了愧疚,感觉事情真的被弄复杂了。
“你想考进歌舞团?”老人看着陈明珠。
“是的。”
老人再次沉顿下来,过了一会儿才说:“现在歌舞团不像文工团那时候,各方面有他们的一套规定,你要是真的想进去,那就放心去努力考……”
“……”
两个人扯了不知多久,老人家态度十分坚决地说:“这件事,就先这么定下,到时间了,我先去睡个午觉。”
*
陈明珠也在床上躺了一会儿,但毫无睡意。
突然从自学,变成进学校读书,又从隐瞒自己的想法,变成吐露真实的目标……如果接受谢妈妈的方案,那样也许会简单一些吧。
起身去喝水时,谢向华过来了。
陈明珠知道她肯定是为了她的事情来的,迟滞地叫了一声:“向华姐。”
“明珠,我听我姑姑说你想读书?”她们在客厅,不敢说太大声的话。
“不是的,我只是想自学拿个初中文凭。”陈明珠回道。
“自学?”谢向华的语气充满了疑惑,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她深知一个没读完初中的小姑娘,要靠自学毕业,是件多艰难的事。
她不由打量了一下陈明珠,“你是说,不去学校里上课,纯粹自己看书?”
“嗯。”
“可,在电话里,我姑姑说想让你去读完初中。”
陈明珠低垂着头,说道:“谢妈妈是担心我自学不能通过考试。”
“不光她老人家担心,我也有些怀疑。”谢向说冷静地说,“你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这是没有问题的,今年的一些政策与风向,都是鼓励学生完全九年义务教育的,只要想读,学校就得接收,好的学校就算进不了,但总会安排学校接收……可是你自学,那真是太难了。”
正说着,谢玉平也打开了卧室的门。
坐定后,陈明珠给她倒了一杯温开水。
谢玉平喝了水,带点儿不容反驳的语气说:“这件事,就按我说的来办,不用再讨论来讨论去,墨迹。”
陈明珠噤了声,跟谢向华一起看着老人。
“这两年,就让明珠直接去你学校读初中,她手脚又勤快,我身体也没这么差,一些活儿是可以自己干的。平时她中午晚上也要回来吃饭,要是有空,帮忙炒炒菜就可以了。”
谢向华还是有些不放心:“可是姑姑,那她要上学,你需要人帮忙了怎么办?出了意外怎么办?”
老人摆了摆手:“我上次摔跤,是因为下雨天穿了打滑的鞋子,自己没注意,以后我多注意就好了。再说了,就算明珠在家里,也不是二十四小时都看着我的,那种意外,不要算在内。”
“就按我说的办,你们都不用再过于纠结这些小细节了。”
谢向华了解姑姑,姑姑对于送孩子去读书这件事,一向很热衷,平时就劝各种晚辈多读些书……
她和陈明珠也相处过几次,发现她挺聪明的,思想成熟,据说以前的成绩还不错,她想拿初中文凭,可以看出她是个有追求的孩子。
于是谢向华说:“明珠,你也不用纠结了,就按我姑姑说的,我回头问问学校能不能让你做插班生,从初二开始读就行了。”
陈明珠内心起伏,好似压了块石头。
穿过来后,她对很多事情都感到困顿和茫然,不喜欢麻烦别人的她,却一直在麻烦别人。
她们姑侄二人如此善良、热情、爽快,陈明珠觉得自己一直纠结,反而显得拘泥、小气了。现在有了一个方向与目标,不该再纠结这些小细节,大方接受他们的帮助,朝着目标前进即可。
于是她抛下了先前的诸多杂念,不再顾虑是否欠她们人情,十分笃定地点头:“好,我去读书!”
谢玉平和谢向华见她语气坚定,神态也不困惑,纷纷点头。
谢玉平还说:“这就对了,不用想那么多,你这么小,一直做保姆也不是个事儿。”
陈明珠却说:“但是,向华姐,我可以直接读初三的。”
这下轮到谢向华惊讶了:“你不是初二只读了一个学期?”
“是的,但我觉得我可以直接读初三,我的成绩可以的。”
谢向华有些犹豫:“明珠你毕竟没有读完初二,直跳初三的话,我们学校虽然不是名校,但也要考虑你适不适合。”
陈明珠十分果断地说:“那,要不安排一次单独的入学考试吧,就用他们初二下学期的期末试卷。我要是通过了考试,插班到初三,也有底气,不是吗?”
谢向华感慨万千,这孩子真是有主意,连这样的办法都想到了。
“你没有学初二下学期的知识,能行吗?”
“可以的,我在家的时候,一直都有学习,来了大院,我也经常在图书室学习英语。”
谢玉平帮腔:“这倒是,这孩子可喜欢去图书室了,有一回我调到了学英语的频道,她还能给我翻译。”
“……”谢向华还要回家照顾孩子,只好说,“那我先去跟学校领导汇报一下,看看领导的意思。如果学校同意你参加入学考试,你又能通过,那肯定没问题。”
*
第二天傍晚时分,谢向华打了个电话过来。
“明珠,我跟学校领导汇报了一下,他们的意思是,既然你有信心通过测试,他们也愿意让你来参加测试,要是通过了,学校也能留个底,好帮你注册学籍。”
听着电话里传出的声音,陈明珠心里踏实了许多,她打包票地说:“放心吧向华姐,我一定会通过考试的。”
“是这样,学校也不会考你全部的功课,就只考语文、数学、英语,再加一门物理。距离开学还有一周的时间,你趁这段时间先复习一下,去借借大院里其他人的课本,复习一下。”
“好的。”
“还有,你的相关身份证明有没有带?”
陈明珠道:“有带户口页,学生证,还有村委会开的介绍证明信。”
谢向华说:“最好还是让你以前的初中开一份证明过来,不过这些可以让家人办了寄来,不着急。”
“好。”
挂掉电话,陈明珠吁了一口气,没有想到,事情变化峰回路转,转到了这个地步。
感觉有些懵,认为不可思议,冥冥中又似乎很合理。外人眼里她只是一个14岁的孩子,去上学是应该的。
但自己的本职工作,仍然是一个小保姆,这点不能忘了本。所以吃饭的时候,陈明珠对谢妈妈说:“我想好了,去上学后,我晚上可以把衣服洗了,放学回来经过菜市场时才买菜,谢妈妈您不用去买菜,周日我再定期做大扫除,怎么样?”
谢妈妈却说:“买菜多大事,我就当散步了,有时候你买,有时候我买,也一样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