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再度生变(1/2)
第173章 再度生变
却说思卿一直没能收到萧绎的讯息,遂决定命沈江东回京。这天恰巧郑以勤的夫人病重,郑以勤既是阁臣,独子郑显忠又已然殉职下世,定安贵太妃来问思卿要不要过府探视。思卿便答应了。
思卿和顾衡兄妹对郑以勤这个名字并不陌生,郑以勤作为傅临川昔日同窗,乃是孤山书院出去的翘楚,官至宰执,靖国公、余允和案后全身而退。
傅临川对出仕毫无兴趣,所以后来与这位昔日同窗无甚往来。这次郑以勤来京,傅临川对他也不热络,甚至有意回避,不知道有何隐情?莫非因为郑以勤也知道姚远图在余允和案里替傅临川改换身份的事?此前思卿没有想到郑以勤竟然与武振英也认识,不知道是不是通过傅临川认识的。
沈江东曾说他和江枫当年是由郑夫人保的红媒,想来江枫之父、武振英都与郑以勤相识。按照萧绎离京前的说法,郑以勤这次出山为的是他在南出任封疆的儿子郑显忠。可惜前线宗亲将领不和,孙平甫被伪令干扰,郑显忠命丧浦城,不知道郑以勤这次回京会作何感想?
思卿从清溪苑出发回到禁中见定安贵太妃,预备一起从禁中去郑家在京的宅邸。谁知道禁军已经布防净街,定安贵太妃这日却头痛难支。连日心神劳累,思卿也觉得疲乏,更何况是定安贵太妃,思卿遂劝定安贵太妃安歇,自己往郑家去了。
思卿这天穿了一条丁香色的马面,茶色织银通肩大袖衫,戴金丝髻、珍珠挑牌,耳边是一对金灯笼坠子。出门前思卿一摸没戴金钏,戴金钏时又问菱蓁道:“我的剑呢?”
菱蓁道:“带那个劳什子做什么?”
思卿道:“给我吧,带着它都习惯了。”遂把武振英赠的短剑放在袖底,由程瀛洲陪同至郑家。行到半路禁军送来急信,思卿在车中打开,萧绎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思卿险些喜极而泣。
终于有消息传回了。
因为贵太妃的内侍来传旨时说一切从简,所以思卿至郑家后没有礼乐,直接从洞开的中门而入,郑府阖家行礼。
因为郑以勤已老迈,郑家似乎没有其他可以出来答礼的女眷,所以隔着纱幔思卿直接见到了这位被太皇太后评价为“古怪”的宰执,见他病弱摇晃,眼神不定,似乎有心病。思卿例行宽慰了几句,郑以勤由人搀扶着,前言不搭后语答了礼。谈及定安贵太妃未至,思卿还特意解释了两句。
这时节思卿得了萧绎的信,正是兴奋之时,又不好太过表露,遂环视四周对程瀛洲道:“进来这么多人,闹出这么大动静,对郑夫人的病无益处,都出去等。”
程瀛洲道:“是。”自出去安排,只留一小队人在前院,自己和思卿身边的内侍陪同思卿穿过郑家中路,由郑以勤引路,去探视郑夫人。
过了前厅就是内院,程瀛洲也不方便前往,只有内侍和思卿身边的几位侍从陪同思卿进入上房。
原来上房中间还有个小小的天井,安放着太湖石,因为回京不久,宅子萧索,太湖石边长满了杂草。
郑以勤道:“拙荆不能起身,实在失礼,皇后殿下恕罪。”
思卿道:“何妨?”
郑以勤便由看上去仿佛是郑家子侄的人搀扶着退了出去。
思卿一行人到了郑夫人的卧房前,内侍开门,在门口待命,思卿进入其中,看见一道乌色素纱屏风,绕过屏风,之间后面只有一对黄梨圈椅,中间的高几上供着一束白菊。
屋里静悄悄的,思卿这时就是再迟钝也感到了不对劲。她伸手一撩纱幔,里面是一间寂静的空屋。内侍巡视后对思卿道:“皇后娘娘,里面没有人。”
思卿正要说话,只见屋后阁门被推开,郑以勤竟然拄拐走了进来。这是越礼之举,思卿戒备道:“郑阁老何意?郑夫人何在?”
郑以勤口鼻歪斜,漏风的牙齿间有含糊不清的笑声,“拙荆昨日,已然仙去。”
思卿大吃一惊,“什么?为何不报给传旨的中官知晓?”
郑以勤目光闪烁,长揖道:“因为老朽想见一见皇后殿下——”
思卿环视四周,觉得静谧非常,于是叹了口气,“郑阁老有什么话,不妨来日告知陛下。”她见郑以勤的神情,似乎已经有些痰迷心窍。联想他先丧子又丧妻,可能受了打击,思卿又道:“郑阁老节哀。”
郑以勤问:“定安贵太妃何在?”
思卿心想自己都说过了他怎么不记得了,于是道:“贵太妃今日病了。”
郑以勤轻蔑地一笑,忽然口齿清晰起来,“听闻皇后殿下执意启用孙平甫?他违令不予救援,致使小犬命丧浦城,此案未结,他如何领兵?皇后又如何能够放心他去领兵?”
思卿听他原来是质问这件事,于是道:“此事另有复杂之处,大敌当前,以大局为重,京中有兵无将,启用孙平甫,是万不得已。”
“好一个万不得已,”郑以勤激动道,“想来皇后殿下干涉朝事,也是万不得已?”
思卿心想安平郡王下伪令的事不能告诉他,自己也没必要和这位神志不清的人辩解太多,于是道:“自然。”
郑以勤道:“还望皇后召回孙平甫,臣冒昧跪请,不胜惶悚感切。”
思卿道:“这是内阁决议,并非本宫决议。何况西线告急,大军已发,岂能反复?”
郑以勤激动的神情平复下来,他缓缓叹了口气,一字一字没有表情道:“武后,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皇后殿下,国朝不比李唐。”
思卿这段时间被骂得没脾气了,于是和善地道:“正是,国朝战事未平,陛下素无疾患,还比不得唐高宗。”
郑以勤接着道:“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轸,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竟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俄至无辜被陷,引颈就诛,天地为笼,去将安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