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真忠烈之士(1/2)
第113章 真忠烈之士
李晔闻韩建奏报,归义军遣使已到长安,大喜。
后世对归义军的史料有限,其中一部分就是敦煌石窟记载。
其中记载着归义军,在河西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无不让皇帝陛下心驰神往。
也对归义军最后的余晖,和没落,怅然叹息。
从张议潮离开沙州,张淮深接掌归义军开始,河西的局势便江河日下。
可笑的是,归义军的毁灭,却是从当时的唐昭宗,授张淮深节度使旌节开始。
昭宗皇帝不光授张淮深归义军节度使,还同时封了张议潮的儿子,张淮鼎为归义军治所沙州的刺史。
而当上沙州刺史的张淮鼎,却心怀不轨,暗中勾结自己的妹夫,时任瓜州刺史的索勋,悍然发动兵变,将张淮深全家杀死,自认归义军节度使留后。
历史是证明了,张议潮、张议谭,甚至接任的张淮深,对大唐朝廷的忠心。
可从后面的发展来看,又有谁能肯定,当时的朝廷对归义军的猜忌,是没有道理呢?
李晔收拾思绪,作为皇帝这个位置,肯定不会允许,一支不受朝廷控制的强大军队。
更不会把军队的忠诚,寄托在某个将领,是否忠诚上面。
但相比整个河西而言,把风险控制在最小,才符合大唐的利益。
划分行政区的事暂且搁置,李晔召众宰商议归义军之事。
“瓜、沙诸州观察使张淮深所领归义军及上下,虽孤悬塞外,但向大唐之心不改,朕犹感张公议潮、议谭兄弟拳拳忠孝之心,感归义军之艰难,今日之事,诸公以为如何?”
孔纬道:“陛下,先帝时,归义军雄据河西一十六州,朝廷恐归义军,成尾大不掉之势,进逼中都,乃收凉州归治,遍遣监军以为掣肘,议潮来京之后,未授节度使旌节,归义各军各自制衡,以至于凉、河、甘、肃等州尽失。
臣以为可授瓜、沙诸州观察使张淮深以归义军节度使旌节,令其重整旗鼓,收服河西诸州。”
“陛下!”张俊道:“臣以为可授张公议潮之子张淮鼎,为瓜州刺史,若归义军有所异动,朝廷亦可借张淮鼎之手,予以制衡。”
李晔看向张俊,原来这馊主意是你出的啊!
李晔转向刘崇望道:“刘公以为如何?”
“陛下,臣亦以为不可放任归义军做大。”
李晔道:“河西诸州未复,何以做大!”
刘崇望道:“待收服河西诸州,张淮深必深得归义军之心,其势成也,若怀不轨,必有其祸。”
孙揆道:“陛下,臣附议。”
李晔摇摇头道:“昔日泾原兵变之时,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以平叛为名,起兵五万平贼,然中道反叛,兵士多不从,逃亡者甚众,最后只剩千余人追随,乃至李怀光被部下所弑。
而张氏以恢复大唐河山聚兵,朕以为勿伤有功将士之心。”
“兹事体大,请陛下三思。”
李晔皱眉道:“山河未复,横加掣肘,诸公欲让河西尽丧呼!”
“若诸公之策,既能保河西,亦能保社稷,朕必从之。”
“谁能保证?”
李晔一番话,说的众宰相哑口无言,谁也不敢保证,阉割后的归义军,能攻取河西。
其实谁都明白,要不是朝廷这些小动作,归义军也不会这么快丢失河西。
李晔见众宰不作声,缓缓道:“朕欲让张议潮、张议谭二人极尽哀荣,以郡王之礼,配享太庙,诏张议潮之子张淮鼎入朝主丧仪,诸公以为如何?”
孔纬道:“既以郡王之礼,当有封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