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胶东铁路1(2/2)
胶济铁路建成后,原来在烟台港进出口的货物大部分改走青岛港。以当时山东著名的传统外贸货物草制品为例,草制品的主要产地是以莱州;平度、昌邑为中心的山东中部地区。这些地方的草制品集中在沙河岸边的沙河镇,并在这里进行贸易。沙河镇距离莱州湾的输出港——海沧口39.24公里。过去,草制品是从海沧口用船运到烟台,再从烟台港出口的。自胶济铁路建成后,这些草制品被吸引到潍县或胶州,从铁路运到青岛港。牲口运输和铁路运输的价格差别太大,每吨货物从内地运到烟台约白银400两,而铁路则远远低于这个价格。
1910年,青岛港无论是贸易额还是吞吐量都远远超过了烟台港,烟台港从此失去了山东第一大港的桂冠。为确保烟台港的贸易地位,改善港口设施和港口的疏运条件,烟台的中外商界提出在烟台建设铁路和海坝的要求。
1914年,烟台海坝工程设计方案通过审批。这项由各国驻烟领事提出的改良烟台港的方案,却遭到美孚洋行的强烈反对。
美孚洋行是美国美孚石油公司设在烟台的经销机构,是烟台开埠后最早进入烟台的西方石油企业经销机构之一,其影响之大、控制烟台及周边地区石油市场之久,位居同类企业之首。当时美国人在北岛设有一个石油贮存库,他们非常需要一条专属的运输路线,将资源更加方便地运出去。其次,也方便为港内的来往船只加油。而英国人的注意力更多则集中在自己的殖民地威海,在烟台的首要任务,就是让东海关保持更好更快发展,吸引更多的贸易船只,所以修坝是英国人的不二选择。
当时,美孚公司手绘了山东铁路修建计划书,其中就有烟潍铁路。但“路坝之争”英国人胜出,美孚公司的计划书只能束之高阁。
在烟台港建设海坝(防波堤)的倡议是烟台西商会会长爱克夫,1900年向中外商界提出兴建海坝,但这个倡议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响应。随着青岛港口贸易的长足发展和烟台港在竞争中连连失利,烟台港口状况落后的矛盾迅速表面化,迫使人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
1909年烟台华商界开始筹议“烟潍铁路”时,山东巡抚孙宝崎提出修建“海坝工程”,1910年1月东海关召集中外商界人士会议,协商建港筹款方法,议定抽收货捐作为建港资金来源,上报清政府。此时,清政府已是摇摇欲坠,对烟台海坝工程根本无心过问。